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编者按:2025年9月8日起,北京市教育两委联合前线杂志社策划推出“‘一校一品’大思政课专题报道”(点击查看专题)。9月18日聚焦——北京化工大学:用好用活红色文化打造“大思政课”品牌。
北京化工大学昌平校区南门校名石
北京化工大学紧紧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学校思政课建设的系列重要论述精神,奋力开创新时代学校思政教育新局面。为更好地将思政元素之“盐”化于文化活动之“水”,以高水平文化建设助力高质量思政教育,守正创新推动思政课建设内涵式发展,努力办好具有首都特色的“大思政课”,学校精准把握“Z世代”青年学生的认知特点和行为习惯,推动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积极引进校外红色资源,创新育人体系,用好用活红色文化打造“大思政课”品牌,构建具有鲜明北化特色的“大思政课”育人新格局。
校地共建,把思政品牌愈擦愈亮
北京化工大学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革命文化重要论述,2025年3月至4月,先后与重庆红岩革命历史文化中心、八路军西安办事处纪念馆、延安鲁艺文化中心、延安杨家岭革命旧址管理处、延安南泥湾革命旧址管理处等五家革命纪念地单位签约共建“文化传承与创新实践育人基地”,并以签约共建为契机,开展校内展览、故事展演等活动。校地双方超越时空限制,坚持资源共享、阵地共用、活动共办、队伍共建、品牌共创,深化思政教育的改革创新,推动“大思政课”育人品牌建设。
校地携手共建,汇聚育人合力,能更好地深挖红色文化内涵,共同打造革命文化思政育人品牌。一方面,有关革命纪念地拥有深厚的红色文化积淀、详尽的图文影像资料、生动的革命历史文物等,可以为高校思政教育提供权威专业且内容丰富的资源支持;另一方面,北京化工大学拥有“文物科学与技术”交叉学科等学科与专业优势,通过组织师生走进革命旧址,开展现场教学、主题党日等沉浸式实践活动,可以为革命文物保护、红色文化研究提供智力支持,推动革命文化创新发展。同时,校地双方联合开发精品课程、主题展览及文化活动,促进红色文化与高校育人深度融合。
传承创新,以红色文化铸魂育人
北京化工大学在“大思政课”建设过程中,充分发挥“以文化人”优势,教育引导青年学生在新时代大力弘扬红色文化,从红色文化中汲取文化自信力量,用好红色资源深化“四史”学习教育,进一步坚定文化自信,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继承和弘扬革命文化,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着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比如,在八路军西安办事处纪念馆等单位参与开展的“传承光辉历程传承革命精神”大思政课高校巡展巡讲活动期间,主办单位在学校大学生活动中心举办了“中共七大”专题展览、“我要去延安——抗战时期爱国青年的时代抉择”专题展览等,面向全校师生开放,以生动详尽的图文资料,讲述革命圣地延安与爱国青年的红色故事。
文艺展演,用真情实感启智润心
为了将耳熟能详的革命故事演出“新”意,讲出“心”意,北京化工大学与共建单位推出各类展演活动,既具有较强的感染力、亲和力、说服力,也具备十足的思想性、互动性、启发性,可以在短时间内调动学生的参与热情,启发学生思考,做到身到心至,沉浸式了解革命故事,体验红色文化。
在“红岩革命故事展演”活动中,演员以舞台剧的表现形式,通过讲、诵、展、演等喜闻乐见的方式,以史实为基础,创新展示革命文物,生动演绎革命事迹,宣传阐释革命精神,综合运用声光电等形式,让受众全身心体验历史与现实、艺术与课堂的完美交融。现场观众时而静默无言、热泪盈眶,时而掌声雷动、群情慨然,同样悲怆或炙热的情感在台上台下、剧里剧外流淌涌动;在来自各延安革命旧址单位宣讲团队带来的《篆刻在印章里的记忆》《延安窑洞有马列》等主题节目中,演员们通过文物故事、情景短剧等形式,生动再现革命历史,既吸引青年学生注意力,也激发其内生动力,实现了思政教育和党史教育的互融互促。(作者:北京化工大学韩悦、梁燕亮、刘一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