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浪潮中,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态传承正成为推动区域文化繁荣、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在2025北京社科普及周“社科时间”每日谈系列栏目中,天津大学国际教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马知遥以《非遗传承为京津冀协同发展注入持久文化动能》为主题的讲座,围绕非遗传承活力保持、助力京津冀协同发展路径及未来展望展开深入解读。
非遗活态传承,核心在于“活”。马知遥教授指出,非遗要保持活力,需做到“用字当头”,回归日常生活。如果非遗脱离大众,一味追求“奢侈品”定位,便会失去自我造血能力。布老虎这一持续扎根生活的非遗便拥有强大的生命力,它依托生育、婚嫁、端午节等生活场景代代相传,表现人们虎虎生威的生活气象、如虎添翼的美好向往,承载着传统文化基因,成为贴近大众生活的文化符号。此外,非遗还应当守正创新。如北京曹氏风筝传承人,在曹雪芹《南鹞北鸢考工志》等古籍中深挖传统技艺精髓,并在保留沙燕等经典造型基础上,顺应现代审美需求使其更加灵动可爱,还通过进校园等互动体验活动让更多人感受非遗魅力,让传统技艺在当代社会焕发新生。而传承人作为非遗的核心载体,其保护更是重中之重,只有让传承人开门授徒、传承技艺,才能实现非遗的真正“活态”。
京津冀三地非遗资源丰富且同根同源,为协同发展奠定坚实基础。贯穿三地的大运河,不仅是地理纽带,更是“非遗廊道”,沿线三地共有百余项国家级非遗,涵盖传统技艺、体育、游艺、美术、戏剧等多个类别。其中,北京以传统技艺见长,天津、河北则在传统体育、游艺和戏剧领域优势突出。皮影戏、花丝镶嵌、景泰蓝等三地非遗,虽在发展中形成地方特色,却有着共同的文化根源,为协同发展提供了天然优势。
在实践中,三地非遗协同已涌现诸多成功案例。天津葫芦艺人打造中国葫芦博物馆,通过种植基地带动周边村民就业;北京“面人汤”技艺通过师徒传承,影响河北、天津面塑从业者,推动面塑技艺精细化发展;河北梆子这一传统戏剧也在三地扎根发芽,形成不同特色的梆子剧团……这些案例证明,非遗不仅能保护文化,更能助力民生改善与经济发展。
展望未来,京津冀非遗协同发展潜力巨大。马知遥教授建议,三地可搭建联合非遗展示平台,通过非遗特展等活动让稀缺传统剧目走向市场;推动非遗与现代设计结合,打造“小而美”的时尚产品,吸引年轻消费群体;培养专业非遗经纪人或中介人团队,为非遗推广注入专业力量。随着三地非遗协同不断深化,这些承载着文化记忆的古老技艺,必将为京津冀协同高质量发展注入更持久的文化动能,书写区域文化繁荣的新篇章。(光明网记者 熊娇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