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编者按:2025年9月8日起,北京市教育两委联合前线杂志社策划推出“‘一校一品’大思政课专题报道”(点击查看专题)。9月13日聚焦——中国农业大学:讲好田间地头的“大思政课”。
中国农业大学西校区主楼
中国农业大学作为我国现代农业高等教育的起源地,始终牢记“解民生之多艰,育天下之英才”的校训,将思政教育与农业实践深度融合。从1973年扎根河北曲周改土治碱的“科技长征”,到2009年建起第一个科技小院——白寨科技小院,中国农业大学的师生们让青春扎根乡村沃土,将贡献写在祖国大地,为加快推进农业强国建设和乡村全面振兴贡献了自己的力量。2023年,习近平总书记给科技小院的同学们亲切回信,令全校师生深受鼓舞。学校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聚焦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强农兴农”为使命,坚持开门办“大思政课”,在“特”字上下功夫,在“农”字上做文章,将思政课堂延伸至田间地头、村屯农家,形成了具有鲜明农大特色的“大思政课”育人模式。
拓展“农”味载体,丰富“教”的广度
中国农业大学将乡村振兴、脱贫攻坚等融入课程,形成“农味”十足的思政课教学体系。以“慕课西部行”为纽带,带领甘肃农业大学、云南农业大学、北京农学院等近50所中西部高校,就农业强国建设等内容高质量融入思政课开展集体备课,打造农科特色“思政+”虚拟教研室,形成教研共同体,开展同步课堂等教研活动10余场。同时,立足学校特色,建设涉农高校本科思政课教学资源库,形成“农味”十足的教学案例库、教学视频库,丰富教学资源;将“脱贫攻坚精神”“科技小院”等“三农”实践案例融入思政课堂,让思政课充满“泥土芬芳”,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亲和力、针对性和实效性。
开展“农”情教学,充实“课”的维度
农耕文化承载着中华文明生生不息的基因密码,中国农业大学结合学校特色开设“大国三农”“中华农耕文化:历史与现实”等“三农”在线课程,全国400余所高校大学生累计学习1000余万人次,成为现象级课程,获得了较高的社会关注度。新时代的伟大变革与成就是思政课丰富生动的“活教材”,中国农业大学在课堂上邀请基层工作者、科技小院学生等走进课堂,立足于新时代伟大成就讲授思政课,形成“教师专家讲理论、基层干部讲实践、身边榜样讲奋斗”的立体化教学格局;在课堂外开展“大学生讲思政课”“大学生思政课微视频大赛”等教学活动,聚焦“三农”,结合学生亲历脱贫攻坚、社会发展变化的感悟体会,由身边人讲述身边事,利用新媒体新技术,推动思政课与信息技术融合,增强课程吸引力,以朋辈教育的形式进一步提升思政课教学实效。结合学校专业特色和校史校情,加强社会实践教学活动,单独开设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实践课,设置特色课程模块,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祖国大地的生动实践。
发挥“农”事优势,延展“学”的空间
中国农业大学建好“第二课堂”平台,延展实践场域,用好社会课堂,发挥学科和平台优势,有效促进思政小课堂和社会大课堂深入融合,打造立德树人全场景,切实提升育人实效。依托科技小院、涿州农场、教授工作站、合作企业等实践育人平台,组织师生参与劳动教育、社会实践、志愿服务、主题宣讲等实践活动,厚植爱农情怀,引导学生理解和讲好新时代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故事,在积极参与社会实践中练就兴农本领。发挥农林高校排头兵作用,举行“学习习近平总书记重要回信精神办好农林高校大思政课”交流研讨会、推进高等农林院校“大思政课”建设研讨会等会议,在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重要论述的同时,深切感悟习近平总书记深厚的“三农”情怀,加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体系化研究和学理化阐释,为思政课教学提供坚实支撑。
强化“农”智赋能,拓宽“思”的场域
近年来,学校利用数字化技术打造思政课教学新形态,围绕学校扎根河北曲周,改土治碱,艰苦奋斗,使千年盐碱滩变为米粮川的故事,开设“曲周精神专题实践”虚拟仿真课程,运用新媒体新技术,通过“理论讲授+实践体验+网络互动”三维教学模式使思政课活起来。将党的创新理论融入思政课教学,制作“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微课”“百年大党的30个故事”等思政类微视频,微课程、微视频在多个平台上线。学校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因材施教,努力贴近学生思想、学习和生活实际,搭建“思政开放麦”“思政微视频”等网络思政平台,打造“玉兰杯”“银杏杯”等网络思政品牌,持续推动理想信念教育常态化制度化,引导学生将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在服务基层中解民生、治学问、长才干。
中国农业大学将持续拓展凝心铸魂的思政载体,以科技小院为支点,撬动思政教育“大课堂”,让“田间地头”成为思政课的“实验站”,让乡村振兴成为思政课的“实践场”,高质量推进“大思政课”改革创新,不断提高思政课的针对性和吸引力,引导学生把青春奋斗融入党和人民事业,在中国式现代化的宏伟蓝图中挺膺担当,为培养知农爱农新型人才、服务乡村振兴战略贡献力量。(作者:中国农业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