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在京剧艺术的璀璨星河中,梅兰芳先生以精湛技艺将京剧推向艺术顶峰、带向世界舞台,在历史长河中留下不朽丰碑。2025北京社会科学普及周“社科时间”每日谈系列栏目中,梅兰芳先生的曾孙梅玮,结合先生生平事迹,生动讲述了这位艺术大师“德先于艺,国重于家”的一生。
梅兰芳先生1894年生于北京梨园世家,祖父梅巧玲是“同光十三绝”之一,伯父梅雨田则是京剧泰斗谭鑫培的琴师。早年学艺,梅兰芳并非天赋异禀,首位老师曾断言“祖师爷没给你饭吃”。但他以超乎常人的刻苦钻研突破瓶颈:每天清晨放鸽高飞观察轨迹来锻炼眼神;学唱腔时,每唱对一句就往瓷碗中放入一枚铜钱,直至碗满……这份“不依赖天资,全凭苦学”的韧劲,为他日后的艺术成就奠定坚实基础。
1913年,梅兰芳首次赴上海演出,在《穆柯寨》中成功塑造穆桂英形象,一改旦角为配角的传统,让观众领略到旦角表演的独特魅力。此后,他不断革新京剧艺术。新文化运动时期,排演《一缕麻》《邓霞姑》等时装新戏,揭露官场黑暗、反对封建婚姻,将京剧推向大众;此后他又创排《嫦娥奔月》《霸王别姬》《贵妃醉酒》等古装新戏,革新舞美、化妆与舞台技术,在遵循戏曲艺术发展基本规律的基础上进行创新性转化,让京剧更具艺术感染力。
为让京剧走向世界,梅兰芳倾注大量心血。1919年、1924年两次赴日演出,在当地形成“梅兰芳热”,促使日本戏剧研究者重新审视本国传统戏剧;他自筹15万大洋,历时7年筹备访美演出,在“让西方看懂京剧”上做了周全准备,巡演72天,场场爆满,美国南加州大学和波摩那学院授予他文学博士荣誉头衔;1935年他访问苏联后,以他为代表的中国戏曲表演体系,与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布莱希特表演体系并列为世界戏剧三大表演体系。至此,中国京剧屹立于世界艺术之林。
抗日战争时期,梅兰芳的民族气节尽显无遗。“九·一八事变”后,他编创《抗金兵》《生死恨》等爱国剧目,以英雄故事激发民众抗敌斗志。“七七”事变后,他深感国难当头,毅然决然拒绝为日本侵略者演出。他留居香港,后辗转回到上海,蓄须明志,鬻画维生,多年不登舞台。面对日伪威逼,他甚至不惜注射伤寒疫苗,致使自己连日高烧不退,也坚决不为侵略者站台唱戏。当抗日战争结束后,梅兰芳再次返回舞台,重新把自己的艺术奉献给人民。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梅兰芳常年为工农兵演出,足迹遍布大江南北。抗美援朝期间,年过半百的梅兰芳率团亲赴朝鲜战场慰问志愿军;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0周年之际,他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并创排出最后一部代表剧目《穆桂英挂帅》,以豪迈唱腔诠释爱国担当。
如今,“梅派”艺术代代相传,而梅兰芳先生的爱国精神与民族气节,更成为激励后人的宝贵精神财富,在新时代继续闪耀光芒。(光明网记者 熊娇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