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一年来,北京中轴线申遗实践的成果不断显现,这条贯穿古都南北的城市脊梁,又如何为城市发展注入新活力?2025北京社科普及周推出“社科时间”每日谈系列栏目之《北京中轴线申遗成功一周年的回响与新声》线上沙龙,邀请清华大学国家遗产中心主任,北京中轴线申遗文本编制团队负责人吕舟,北京史研究会原会长、研究员李建平,北京联合大学北京全国文化中心建设研究院、北京学研究所研究员张勃,北京联合大学北京学研究所首席专家、教授张宝秀,共同围绕中轴线的价值、传承与发展深入探讨,揭开其背后的文化深意。
谈及中轴线申遗的核心意义,吕舟教授指出,这不仅是彰显中国理想都城秩序的杰作,更关键在于展示其“如何见证中华文明”,突出中华文明的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特征。“秩序”是中轴线最重要的核心价值,从物质形态的城市布局延伸至社会生活等级规范,推动世界更清晰地理解中国哲学与世界观。
在中轴线的历史基因层面,李建平教授详细解读了古人的规划巧思。他表示,北京中轴线藏着人、城市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南低北高的地势形成“由地到天”的空间秩序。同时,中轴线对称美中又藏着变化,例如“左祖(太庙)”与“右社(社稷坛)”占地面积大致相当,在视觉上对称平衡,但在功能与文化象征上存在差异性,尽显中国传统文化的中正与和谐。
张勃教授从传统民俗文化切入,通过“哪吒城”等民间传说解读其与北京中轴线的关联及影响。同时她介绍,中轴线上辉煌建筑的背后,离不开国家级非遗官式古建筑营造技艺的支撑。作为肇始于元、历经明清发展至今的活态遗产,北京中轴线功能持续演变,如今诸多历史建筑已转化为博物馆等多样文化生活聚集场所,与大众日常紧密相连。
张宝秀教授则聚焦中轴线的当代表达和数字化保护。她表示,中轴线作为北京老城的“脊梁”与“灵魂”,正推动核心区与辐射区的整体性保护,周边环境风貌与中轴线逐渐契合,旅游业态也实现联动,实现“中间游览、两边吃玩”的配合。在数字化保护方面,“数字中轴”技术复原北上门、中华门等消失点位,地理信息监测系统实时监控人流量与文物状况,既助力保护管理,也让中轴线文化在全球更高效传播。
在跨视角对话环节,围绕“北京中轴线如何被看见、如何被读懂”,四位专家结合实践与思考分享见解,提出“看见”的前提是保护好中轴线各形态资源,“读懂”意味着要传承、利用好中轴线所蕴含的文化精神与礼仪制度,此外更要“走进”中轴线,实体体验或借助媒介持续深化中轴线价值认知,激发保护、传承热情。
申遗成功后的北京中轴线,既是历史的见证,也是未来的起点。正如四位专家所言,这条承载中华文脉的轴线,正以保护为基、以创新为翼,连接古今,向世界讲述着鲜活的中国故事,为北京高质量发展持续注入文化动能。(光明网记者 熊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