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在传统文化的璀璨星空中,阳明心学历经五百余年,依旧散发着独特而迷人的魅力。2025·北京社科普及周邀请到南京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郦波,主讲“社科时间”每日谈系列栏目之《知行合一 此心光明》讲座,以独特视角深入探讨阳明心学,让优秀传统文化在当代社会熠熠生辉。
郦波教授介绍,在传统认知里,知与行常被视为两个独立的概念。是知易行难、行易知难,还是知先行后、行先知后?知与行的先后顺序、难易程度问题,从儒家诞生起便争论不休。然而,王阳明却突破性的将知行合二为一,称“知是行之主意,行是知之功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从认识论跨越到方法论的实践层面,实现了二者深度融合。
在现实生活中,坚持“知行合一”尤为重要。如今不少人困于“知而不行”的桎梏,最终让潜力在拖延中消磨殆尽。郦波教授解读,从人生规律来看,生命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恰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唯有“知行合一”,在实践中不断优化认知、锤炼技能,才能在充满挑战的人生赛道上步步为营,稳步前行。从个人成长而言,“知行合一”更是淬炼心性、激活潜能的关键动力。当抽象的“知”转化为具体的“行”,每一次尝试都会打破内在能力边界,让个体在成长中不断突破自我。而当“知行合一”催生积极行动,人、事、物之间产生良性互动、正向共振时,个人能量能够高效传递甚至放大,从而彰显自身价值与意义。
在郦波教授看来,“知行合一”共分三个步骤,从知道到做到(“知到行”),然后到沉浸式体验(“行到合”),到价值归宿与价值再出发(“合到一”),潜在的我的再出发,形成一个完美的循环体系。王阳明的心外无物、知行合一、致良知也恰恰分别成为这三个层次。“心外无物”帮助我们找到真正的自我,明确内心追求,不被外界的纷繁复杂所干扰;“知行合一”通过实际行动去实现目标,促使改变和塑造自我;“致良知”则以内心道德意识为指引,在实践中实现个人修养与社会实践的统一。
知是明辨方向的初心,行是笃实向前的脚步,二者相融方见“此心光明”的力量,骊波教授认为,王阳明临终前留下“此心光明,亦复何言”,同样蕴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此处“光明”并非指物理世界的明亮,而是指内心的光明与澄澈。王阳明一生充满坎坷,多次遭遇贬谪与困境,面临人生至暗时刻,这番坦荡之言展现出非凡境界。这种境界并非天生,而是在不断践行“知行合一”,在“事上磨、事上练”的过程中逐渐铸就的。当一个人以行动印证认知,在实践中突破自我,内心会愈发坚定纯粹,即便面对人生坎坷,也能保持坦荡与从容,这便是“知行合一”赋予生命的精神力量。(熊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