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编者按:在2025·北京社会科学普及周线下活动首日,一场聚焦非遗与时代发展的深度讲座开启“社科时间”每日谈系列栏目的精彩篇章。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民间文学研究所所长、教授,北师大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与发展中心主任杨利慧,以《践行习近平文化思想 以非遗助推首都全国文化中心建设与乡村振兴》为题,从经典实践案例入手,为听众勾勒出非遗独特价值与文化发展路径。
非遗凝聚着人类文明智慧、彰显文化多样性的宝贵遗产,保护与传承非遗始终是关乎文化脉络延续的重要命题。保护好非遗,离不开科学的理念引领与有力的实践指导。习近平总书记始终高度重视非遗保护工作,多次深入各地考察各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强调“民间艺术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老祖宗留下来的这些宝贝,对延续历史文脉、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具有重要意义。”他还指出,“要扎实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系统性保护,更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推进文化自信自强”。这些重要论述,为非遗保护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为非遗保护工作指明方向。
当“保护非遗”成为共识,我们更需追问:这份守护的深层意义究竟何在?杨利慧教授为我们拓展思考维度。从全球视角审视,非遗是孕育文化多样性的“熔炉”,不同民族、不同地域的非遗项目,共同构成了丰富多彩、可持续发展的人类文化图谱。从社会维度来看,非遗是人们构建身份认同的重要载体,个体通过了解、传承非遗,更清晰地认知自身文化归属。从国家层面而言,保护、传承、利用好非遗,对于延续历史文脉、坚定文化自信、推动文明交流互鉴、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具有重要意义。
如今,中国非遗保护成果斐然。截至2024年12月,共有44个项目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名册,总数位居世界第一,其中列入代表作名录39项、急需保护名录项目4项、优秀保护实践名册1项。作为全国文化中心建设的首都北京,同样拥有璀璨的非遗宝库,不仅有14个项目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遗代表作名录”,还构建起国家级、市级、区级三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录体系。144个项目列入国家级非遗代表作名录,303个项目跻身市级非遗代表性名录,1057个项目纳入区级代表性名录,这些数字背后,是北京深厚文化底蕴的彰显与对非遗保护的高度重视。
在全球视域下,非遗与文旅融合发展正成为推动乡村振兴的重要力量。截至2025年9月,全球已有185个缔约国投身非遗保护,一场全球性的非遗保护社会文化运动蓬勃开展。德国“童话大道”便是文旅融合的经典范例,全长约600公里,从格林兄弟出生地哈瑙延伸至不来梅,路线串联小红帽、白雪公主、灰姑娘等众多童话故事原型地,为当地旅游经济注入强劲活力,也为乡村发展带来新机遇。
在我国“一带一路”倡议的引领下,共建国家也积极探索非遗保护与乡村振兴的融合之道。2018年12月,“‘一带一路’国家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乡村振兴”国际学术研讨会在北京师范大学召开,希腊、塞尔维亚、波兰等国的知名专家与青年骨干齐聚一堂,深化非遗保护与研究领域的跨国对话与合作,为各国乡村振兴提供宝贵的经验借鉴,非遗成为连接“一带一路”共建国家文化与发展的纽带。
谈及北京非遗发展的实践探索,杨利慧教授分享了“北京国际非遗周”与高碑店村的生动故事。2020年,杨利慧教授提出创建“北京国际非遗周”的构想经采纳落地。2023年首届“北京国际非遗周”以“大美非遗,和合天下”为主题,充分诠释和而不同、包容互鉴的理念,吸引近40个国家、中国18个省的500个非遗项目参与。如今,北京国际非遗周已成为展示北京形象、助力全国文化中心建设的新名片,以及促进世界各国交流互鉴与民心相通的新平台。
而高碑店村,则为城市化进程中失去土地的乡村,如何借助非遗实现发展振兴提供了鲜活样本。高碑店村曾是“农业社会主义建设先进单位”,1983年后因耕地征用,陷入“叫农村无农业,称农民无耕地,农转居无工作”困境。为走出困境,高碑店村紧抓非遗资源,复兴并创新发展高跷、腰鼓、威风锣鼓等传统民俗,以及传统节日、特色饮食等,打造“国际民俗旅游”。在这一过程中,村委会发挥主导决策作用,村民则作为非遗的传承者与实践者,成为推动非遗开发与乡村振兴的坚实力量,多元主体协同发力,让高碑店村在非遗赋能下重焕生机。
跨越岁月的沟壑,非遗从未因时光流转而褪色,反而在时代浪潮中焕发出新的生命力。当非遗传承与时代需求同频,当个体守护与国家发展共振,这条以文化为径、以创新为翼的道路,终将铺就出文化自信自强的壮阔图景,让中华文明的基因在传承中生生不息,在交流中照亮更多发展可能性。(光明网记者 熊娇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