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编者按:2025年9月8日起,北京市教育两委联合前线杂志社策划推出“‘一校一品’大思政课专题报道”。9月12日聚焦——北京理工大学:德育为首,走好“红色育人路”。
北理工校园景观
作为中国共产党创办的第一所理工科大学、新中国第一所国防工业院校,北京理工大学(简称“北理工”)党委始终高度重视思想政治工作,将其作为办学治校一以贯之的优良传统和独特优势。无论是延安时期培养革命通人、业务专家,还是新中国成立后培养红色国防工程师,再到新时代培养红色领军人,学校始终不忘传承“延安根、军工魂”红色基因,不断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走出了一条德育为首、红专并举的“红色育人路”。
北理工坚持开门办好“大思政课”,推动新时代伟大变革成功案例和红色资源全面融入思政教育,全面建设十大核心“大思政课”矩阵,推进“大思政课”高质量内涵式发展。
“场馆中的大思政课”依托校内外展览馆、纪念馆、博物馆、规划馆、实践教学基地等,设计研学路线,开发沉浸式思政课程。在极具学校特色的人民军工展馆、载人航天文化展厅等场馆基地,让学生感知革命历史的厚重、红色文化的魅力和新时代伟大变革的成就。
“大国重器中的大思政课”依托校内外重点实验室、科研院所、标杆企业、科研基地等平台,通过现场授课、科研观摩、科学家精神宣讲等,开展科技报国教育。在“天问二号”发射场、火箭发动机试车地,学生近距离感受“国之重器”的科技力量,了解背后攻坚克难的奋斗故事。
“科创报国大思政课”将校内外优质科创资源转化为提高学生创新能力的强大动力,将科学家精神培养融入思政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全过程,帮助学生不断提升科学素养。通过科创竞赛、创业培训、项目培育等方式,引导学生把国家战略需求作为创新实践方向,勇攀科学高峰、投身科创报国。
“领军担当大思政课”邀请校内外大师学者、优秀校友、英雄人物、劳动模范、大国工匠等“大咖”进校开展讲座宣讲。学生可以与院士、航天员、奥运冠军、艺术名家等不同领域突出人物面对面交流。
“行走的大思政课”依托思政课实践教学、寒暑假社会实践活动、党团支部活动等,引导师生在科研前线、乡村基层、企业车间、西部边疆开展社会调查、助农实践、文化传承、生产劳动、实习锻炼、志愿服务等实践活动。
“舞台上的大思政课”以校园文化活动为载体,创排优秀文化作品或引进高水平演出进校园,将思政教育与美育工作相结合。在原创舞台剧《大道更光》《徐特立》《铁甲报国梦》等艺术作品的创排空间里,学生沉浸式体验先进人物的感人事迹。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大思政课”开展非遗文化体验、经典诵读、传统工艺传承、民俗文化调研、传统文化数字再生研究与展陈等活动,如中秋雅集游园会、中国古诗词音乐会等。
“光影大思政课”引进优质电影及主创团队进校园,通过《志愿军》《我们是第一书记》《唐探1900》等兼具教育性和艺术性的电影作品,启发学生思考如何将个人成长融入国家发展,立鸿鹄志、做奋斗者。
“‘一站式’学生社区里的大思政课”以书院“一站式”社区为载体,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学生学习生活的全场景,构建浸润式思政育人新范式。“三全育人”导师下沉到学生社区中,学生以“主人翁”身份参与社区管理,增强实干本领。
“智慧(云端)大思政课”运用人工智能、虚拟仿真技术、“元宇宙”、远程交互平台等,打造数字化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在AI数字人和数字化思政课程的应用场景中,学生可以全面体会科学化、个性化、自主化的智慧思政教育,提升智能时代育人效果。
在十大核心“大思政课”矩阵的基础上,北理工已全面启动“大思政课”体系建设,通过对育人场域、主体、载体、资源、技术等要素优化升级,推动课程体系动态迭代、裂变拓展,形成可量化、可复制、可升级的课程图谱,实现“大思政课”体系开放更新与可持续发展,全面构建“人人皆师、处处课堂、时时育人”的全域思政教育生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