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编者按:2025年9月8日起,北京市教育两委联合前线杂志社策划推出“‘一校一品’大思政课专题报道”。9月10日聚焦——北京师范大学:以“四个贯通”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走深走实。
北京师范大学京师广场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自2022年9月成立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共同体以来,北京师范大学(简称“北师大”)充分发挥学科优势和特色,以“四个贯通”开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新阶段,全面推进思政教育走深走实。
贯通大学附校建设,探索全学段协作育人新格局
“大学-附校”贯通建设是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纵深发展的基础性工程,也是这项事业改革创新的重要抓手。学科共同体以严密高效的工作机制扎实推进各项工作,形成各主体融合发展的良好局面。
统一目标,明确工作职责分工。共同体按部门类别划分,院系作为核心主体,开展学科计划制订、学术委员会组建、发起重大专项研究;明确牵头校及基地校作为承办单位,引领带动兄弟学校学科发展;其他相关部门作为统筹协调枢纽,提供保障支持。按工作职能划分,建立管理团队和学术团队。根据基础教育学校的学科基础及地域分布情况遴选出6所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基地校,以两年为一个周期落实相关活动,促使一线学科教师团队与大学院系专家团队共研共商共建。
按需供给,以清单式合作促进发展。共同体在全面调研基础教育一线需求基础上,商议合作清单,制定详细的学年计划并有序开展。举办面向教师的品牌活动,开展教师常态化线上协同研修“云端教研”、学术前沿讲座“木铎金声讲坛”、线下教学研讨会“高端学科年会”、青年骨干教师培养项目“护航计划”、青年教师课堂教学大赛等活动。举办面向学生的品牌活动,开展主题微视频征集、京师英才实践活动、大学-附校入校调研指导活动。
深度链接,大学与附校双向赋能。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作为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与研究的重要阵地,在思政课的教学科研、师资培训、人才培养、经验推广等方面有着独特的学科优势、组织优势和资源优势。高校各类资源向附属学校开放,可以有效平衡教育主体间的资源分配矛盾,形成“资源下沉—实践反哺”循环。基础教育学校作为大学教育创新改革的“试验田”,是科学研究的高质量样本,通过参与大学改革试验所需的数据采集、成果孵化、实践运用等过程,反哺大学学科建设。共同体积极促成两主体合作,形成“理论-实践”内涵共促、成果共生的可持续发展循环。
贯通教师队伍建设,开辟专业能力提升新航道
学科共同体以学术研究、联合教研、人才培养为抓手,助力思政课教师队伍专业化发展。
强化学术引领,夯实一体化建设的学理基础。坚持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鼓励学院教师申报相关课题项目,面向附属学校开展基础教育、思政教育相关的课题申报指导,整理收录在共同体年会、“思享先声”主题讲座、专家报告与教学分享会等活动中涌现的优秀研究报告、展示课例、科研论文。
组织教学研讨,集聚一体化建设的骨干力量。高度重视思想政治学科的学段衔接与融通,根据一线教师需求,组建学科专家团队,以主题分享、课例研讨、听评课、课堂实录、课例征集等形式开展数十场联合教研活动。内容覆盖思政课教学改革前沿问题、课标解读、教育心得、教学方法等领域,包括单元教学、学科融合、中高考备考专项指导、学科专题指导、论文发表等方面。
培养未来教师,厚植一体化建设的人才支撑。共同体深刻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给北京师范大学“优师计划”师范生的重要回信精神,持续拓宽高质量教师培养渠道,依托全国附校资源为师范生提供实习实践平台,矢志培养“四有”标识鲜明的未来教育家。结合基础教育学校教育教学实际需求,将基础教育学校转化为师范生培养的“第二校园”,面向当地学生开展学业辅导、心理健康辅导、特色夏令营等丰富活动,通过“双师双进双实践”,加强在职教师与未来教师沟通交流,为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提供后备人才支撑。
贯通多主体育人链条,创建家校社联动新机制
共同体通过联责任、联资源、联空间,会同家长和社会各方共同助力学生成长,在家校社协同育人上也有诸多有益探索。
充分利用家庭、社会力量,制作可推广可复制使用的“大思政”资源。建设区域内“大思政课”实践教育基地,实现思政课多方协同,构建育人“大格局”。挖掘附校所在地红色文化、乡村振兴、生态文明、科学精神、工业文化、民族共同体等资源,搭建文化资源共享平台。组织专家学者编撰一系列面向中小学生的党史学习教育读本(《新时代讲给少年听》丛书)、“四史”教育辅导用书等。
组织各类“大思政”活动,丰富学生校园生活。围绕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乡村振兴等主题,开展微视频、手绘地图征集展示等活动,为开发、沉淀区域式特色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打下良好基础。推动大中小学共创共演校园剧目“教师万岁”,以大戏剧思维创新学校思政教育工作,该剧目已经在附属学校进行多次展演,得到媒体广泛关注。
积极倾听各方声音,汇聚各界力量助力学生成长成才。利用遍布各地的附校资源,开展中小学生思想状况调研。在调研过程中,不仅关注学生思想动态,同时也充分倾听家长声音。在各类活动筹备、举办的过程中,充分吸纳社会各界提出的宝贵意见,邀请各领域杰出代表加入“大思政”活动中来。积极促成各类主体参与共同体建设,家校社贯通以形成全域覆盖的育人网络,使“大思政”育人效能不断深化。
贯通教育支持形式,打造线上线下融合新样态
学科共同体自觉适应教育活动与信息技术深度融合的时代趋势,从教学资源、育人模式、宣传推广着眼,打造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融合新样态。
依托平台建设,实现教学资源共享。借助“强师在线”平台实现云端共研共享,基于潭水源平台为教师提供培训学习、课题研究、社区交流等多元服务,搭建一体化建设教学案例库、素材库、示范课程库等数字资源库。
拓展实践场域,推动育人模式创新。充分尊重学生在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中的主体地位,将学生作为活动开展的关键要素,精心筹划各类品牌教育活动。通过大学生班会课实践、励志报告会、混龄研学实践活动等形式,增进大中小学生的交流学习,让学生在实践中实现自我教育和相互教育,增进朋辈影响力。
加强成果宣传,促进工作经验交流。始终注重将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与学校教师教育优势相结合,努力当好全国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先行者和排头兵。学习强国、教育部官方网站等多家主流媒体均对共同体在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方面的举措与成效进行宣传报道,扩大了共同体相关工作经验及成就的影响力,成功的经验与科学的方案也在推广分享中不断落地为新的实践,使共同体的工作方案得到进一步的检验与完善。
3年来,北京师范大学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共同体不懈实践探索,为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深入发展贡献着北师大智慧。未来,共同体将继续深刻领悟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重要指示精神,紧密围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进一步强化系统思维、问题导向、战略意识,更好地发挥立德树人合力效应,不断完善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北师大方案。(作者:北京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基础教育发展管理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