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
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随着北京城市副中心规划落地进入第十个年头,北京市通州法院支撑服务副中心规划建设进入崭新阶段。9月9日,通州法院召开新闻通报会,发布“副中心规划建设十大典型案例”,以此彰显通州法院积极答好市委“二十年之问”,努力为将副中心打造成为“中国式现代化城市发展样板”的宏大决心和卓越成效。
本次发布的十大典型案例,坚持以政治性、专业性、指导性、创新性为指导原则,涉及重点工程项目建设、拆迁利益分配、违法违规用地、房地产转让、绿色发展原则适用等多个方面,从司法实践层面见证了副中心规划建设的推进历程。
城市在蝶变、发展在提档、步伐在加快。通州法院赓续“全国模范法院”荣光,更是以“等不起、慢不得、坐不住”的紧迫感,加快打造“城市建设领域审判特色人才高地”。据通州法院党组成员、政治部主任介绍,该院深耕城市建设领域审判工作,已构建起“审判专家领衔、专业法庭示范、特色团队专攻、加强成果积累、创设系统机制”的特色工作框架。以审判专家领衔办案汇聚高层次智慧,用专业法庭筑牢审判前沿阵地,多个案例成功入选“营造良好居住环境”“保障疏整促专项行动”等市级典型案例。针对重点工程精准施策,组建特色团队攻坚,例如围绕北京环球主题公园开园运营,制定“就地化解、专项保障、联调联动”三位一体工作方案,打造文旅商融合发展的司法保障“新样板”,推动纠纷高效实质性化解。
本次发布的典型案例,是从通州法院的上万个案例中精选的,旨在总结审判经验、统一裁判规则、提供类案参考。通州法院政治部宣传教育组(人才工作组)负责人吴可加表示,十大典型案例涵盖民事、行政、刑事和执行等多个领域。在典型案例培育中,该院创新纠纷化解路径,从政策的落地、实施,至纠纷成讼后的裁判等方面全面发力;创新“预防性司法+专业化审判+全链条保障”机制,推动涉重点工程案件妥善化解;创新构建“三位一体”的实质化解体系,推动行政审判从“定分止争”向“政通人和”深化。
城市规划建设做得好不好,最终要用人民群众满意度来衡量。通州法院把典型案例的培育落实到执法办案的每一个环节,用实际行动把一个个“小案”办成人民群众可感受、能体验、得实惠的典型案例。通报会上,民事审判三庭副庭长张燕、通州行政审判庭副庭长佟艳艳作为十大典型案例承办法官代表,分别通报了各自承办的一起典型案例的办案思路。
在一起农村土地合同纠纷中,因历史遗留等问题,某村委会与村民因拆迁补偿僵持不下。承办法官张燕对于房屋涉及的历史因素、权证问题开展全面调查,审慎研判,同时启动评估鉴定,确保补偿款合法、合理,最大限度平衡双方利益,最终在差额巨大的双方之间找到了突破口,促成案件顺利调解,朝阳北路东延道路工程的最后一户腾退案终于得以顺利审执。在通州区首例涉新生儿安置与补助纠纷行政裁决案件中,承办法官佟艳艳带领团队在充分沟通、深入调研的基础上,明确人民法院需要综合考量法律规范依据、政策沿革、项目具体实施情况以及周边同类项目情况等因素来审查拆迁管理部门的解释和说明是否合法。该案为依法妥善审理涉副中心集体土地上房屋拆迁类纠纷提供了参考思路。
此次典型案例发布,既是通州法院立足副中心发展规划、回应群众司法需求的生动实践,更以典型案例的示范引领作用,为副中心建设注入坚实司法力量,持续满足人民群众对司法公正的更高需求和更高期待。(王海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