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编者按:2025年9月8日起,北京市教育两委联合前线杂志社策划推出“‘一校一品’大思政课专题报道”。9月9日聚焦——清华大学:党建引领、以文化人,上好《马兰花开》思政“金课”。
清华大学二校门
清华大学立足深厚的红色基因与学术沃土,以原创话剧《马兰花开》为生动载体,创新构建了“党建引领、以文化人”的思政育人体系。该剧以“两弹元勋”、优秀共产党员、杰出校友邓稼先为中国核武器事业隐姓埋名、以身许国的感人事迹为核心,自创排之初便肩负起解答新时代思想政治工作核心命题的重任。历经12年深耕,《马兰花开》以“三堂大课”——面向剧组成员的“思政实践课”、面向清华师生的“思政必修课”、面向社会公众的“思政公开课”——交出了一份厚重答卷。
建设缘起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首先要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面对社会思潮多元交织给青年理想信念带来的挑战,为弘扬爱国奉献、追求卓越的光荣传统,原创话剧《马兰花开》应运而生。
2011年开始筹备,2013年4月在清华大学首演。自2015年起,校团委与艺教中心在初期剧目创排工作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展完善了党建引领、课程培养、剧组展演相结合的《马兰花开》思政育人体系,12年间公演106场、覆盖校内外观众近14万人次,凝聚了新时代清华人的精神共识,也激荡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共鸣。它不仅仅是一部话剧,更是一个回应时代课题的思政育人工程,将邓稼先隐姓埋名、以身许国的崇高精神,转化为浸润心灵、塑造价值的强大力量,成为新时代清华园里直抵人心、影响深远的大思政课。
主要做法
《马兰花开》思政育人体系的核心,在于精心构筑了相互支撑、层层递进的“三堂大课”,将思政教育融入艺术实践、校园文化和社会服务全链条。
深耕“思政实践课”,在角色淬炼中铸魂育人。校团委与艺教中心共同构建了集表演训练、学习采风、展演实践于一体的思政与美育融合培养体系,并于2024年正式开设了“话剧《马兰花开》精神溯源与美育实践”课程。聘请专业团队提升学生艺术素养,共建北京第九研究所、青海原子城纪念馆等思政实践教育基地,组织师生“重走邓稼先之路”。剧组学生本着“一切要与邓稼先精神相匹配”的信念,将科学家精神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生动诠释“干惊天动地事,做隐姓埋名人”的文化精神。12年间,700余名学生在此课堂中实现了思想与艺术的双重升华。
夯实“思政必修课”,以艺术魅力涵育清华精神。观看《马兰花开》成为清华新生入学教育的“必修课”,也是全体师生追溯清华传统、感受清华文化、领悟清华精神的窗口。剧组结合党的二十大召开、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60周年暨邓稼先百年诞辰等重要节点组织专场演出,累计覆盖校内师生超9万人次。剧目本身亦与时俱进,新增风雪计算等动人情节,并在演出百场之际全面提升舞美、灯光、多媒体及音乐舞蹈表现力,持续增强其思想穿透力与艺术感染力,确保这堂必修课常上常新、直击心灵。
拓展“思政公开课”,让家国情怀激荡神州大地。清华大学主动肩负文化辐射使命,将《马兰花开》打造成面向社会的思政公开课。12年间,巡演足迹遍布新疆、湖北、陕西、山西、吉林等15个省级行政区,覆盖大中小学师生、科技工作者、部队官兵、公职人员及各界群众超4万人次。2023年,首次进行港澳巡演。2024年,在国家大剧院举办第100场公演。同时,构建全媒体传播矩阵,文集、专题片、直播同步进行宣传,使邓稼先的故事与科学家精神突破时空限制,走进千家万户。
特色亮点
创新组织模式,打造“支部建在剧组上”的坚强堡垒。剧组于2016年9月正式成立马兰花开党支部,打破了传统组织设置边界,将支部深植于思政项目一线,通过“支部带动剧组,剧组充实支部”的良性互动,确保了项目12年间精神传承不褪色、艺术水准不打折。支部以弘扬科学家精神为魂,创新运用社会实践、理论宣讲、军地共建、校际联学等多维形式,丰富党支部工作方式方法,使党员骨干紧密团结。支部工作法被推广应用于学校重大专项临时党支部及学生组织功能型党支部建设,为高校思政项目党建提供了“清华方案”。
深化融合路径,探索“思政美育互融共促”的浸润之道。项目成功破解了思政教育入脑入心的难题,实现了思政与美育的深层次、创造性融合。它摒弃“在思政言思政”的旧有模式,通过打造思想精深、艺术精湛的舞台精品,以美载道、以文化人,极大增强了思想引领的吸引力和穿透力。“学生演校友”的模式,让青年在角色代入中主动追寻历史足迹、对标先辈品格,自觉树立“一切与邓稼先精神相匹配”的行为标准。党支部、学分课程、剧组实践构成的“三位一体”协同体系,成功锻造了一批“又红又专,全面发展”的时代新人骨干。
拓展辐射格局,开拓“校地联动弘扬爱国主义精神”的示范路径。《马兰花开》突破了校园围墙,探索出一条高校主动服务社会、弘扬主流价值的新路。深入基层、走进特区、登上国家最高艺术殿堂、相关事迹全网传播,《马兰花开》以邓稼先爱国报国的光辉一生为蓝本,有效激发了不同地域、不同年龄、不同职业群体的爱国情、报国志,成为新时代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动课堂和响亮品牌。
成果成效
铸魂育人成效斐然。剧组成为名副其实的“红色熔炉”:化学系博士生吴昊在采风后深受震撼,博士毕业后毅然走进福建山区基层;新闻学院硕士生门良杰受感召加入剧组,毕业后选择赴海军辽宁舰工作;工物系博士生孙启明因观演坚定献身核事业,入职中核北方核燃料元件有限公司……无数清华学子在《马兰花开》的感召下,主动选择“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践行“小我融入大我”的青春誓言。马兰花开党支部作为教育部首批全国党建工作样板支部,已引领320余名剧组学生先后加入党组织。
社会影响广泛深远。剧目巡演所到之处,无不引发强烈情感共鸣。在青海马兰基地,战士为“痛别挚母”情节潸然泪下。在绵阳九院,青年科技工作者深感重担在肩。2023年港澳巡演100分钟内掌声56次,香港特首李家超盛赞其为“一堂宝贵的爱国主义教育课”,在爱国爱港人士推动下,粤语改编版《马兰花开-英雄大爱》在港首演。2024年国家大剧院百场公演,中国工程院院士、核武器工程专家胡思得动情评价:“清华大学干了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就是宣扬‘两弹一星’精神。”在中国科协“科学大师宣传工程”支持的20部剧目中,《马兰花开》演出场次最多、覆盖人数最广、艺术水准突出,被赞为“宣传工程的楷模和典范”。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清华大学将不忘初心,持续深耕、夯实、拓展《马兰花开》这堂思政“金课”,宣传和弘扬科学家精神,讲好科学大师的故事,厚植家国情怀,锤炼报国本领,努力培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让青春在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火热实践中绽放绚丽之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