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在稳增长与产业升级并重的窗口期,中小企业既是就业“压舱石”,也是创新“发动机”。2023 年 6 月,财政部、工信部联合印发通知,在 2023-2025 年拟分三批组织开展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城市试点工作,以解决中小企业 “不愿转、不敢转、不会转” 的问题。中央财政将对入选试点城市给予绩效奖励,推动各地以可复制、可量化的路径体系化推进改造,加速形成一批可观测、可推广的样本与标杆。一场面向中小企业的“数字化攻坚战”已经打响。
然而,对于不少中小企业而言,“要不要转”早已不是问题,“怎么转、转得值”才是最大不确定。记者采访了北京泰尔英福科技有限公司常务副总经理曾西平。作为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于2012年设立的全资子公司,泰尔英福长期深耕网络底层与数字基础设施,作为第二批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试点城市——北京顺义的主要数字化服务商之一,企业在实践中沉淀出“小场景、轻改造、快闭环、可复制”的方法论。
中小企业的
数字化转型之痛
曾西平开门见山地指出,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的首要阻碍并非“技术可不可用”,而是现实经营压力下的投入产出错配。他表示“营收承压、成本上行、人才稀缺,让企业更关注当期生存。企业一把手最常问的是:转型能否尽快缓解现金流、把账算明白?”在他看来,很多企业“不会转、不愿转、不敢转”的背后,主要归结为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投入产出不符,动辄“大而全”的改造,一次性投入高、回报周期长,项目推进容易在中途搁浅;
二是系统与数据割裂,系统零散上马、数据标准不一、接口改造频繁,协同效率与维护成本此消彼长;
三是组织准备不足,将“系统上线”等同“转型完成”,忽视流程重塑、数据治理与合规/组织协同,难以把项目沉淀为企业的内生能力。
对中小企业而言,数字化的关键在于成本可承受、效果可量化、路径可复制。
以最小改造见最大成效
“小快轻准”组合拳
曾西平表示,为规避常见风险,中小企业需要由一把手牵头,制定中长期路线图,将业务价值目标与ROI红线前置,明确阶段性目标、架构分层以及安全与合规边界;同时以“产品—流程—数据”一体化推进,建立数据资产台账与统一指标体系,组建跨部门推进小组,形成基于数据的持续改进机制。
对应到数字化服务供给侧,曾西平强调要以“小快轻准”为核心的实施方法。
“小”,是小型化,即产品小、投资小。通过小额投入,应用小巧轻便、复杂度低、功能聚焦、所需硬件资源较少的数字化产品,以小切口逐步带动企业整体数字化转型;
“快”,是将试点周期设定在8到12周,形成业务与数据的双闭环评估,用看得见的改善建立信心;
“轻”,是以订阅式SaaS、低代码组件、即插即用的数据采集网关为主,尽量减少停线与一次性开支;
“准”,是围绕痛点指标进行干预,避免“大而全”的重装式改造。
为降低后续扩展的集成成本,项目应普遍以统一标识与标准接口打底。以泰尔英福为例,利用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为设备、物料、批次与产品赋予全球唯一ID,贯通企业内外部数据链条,并通过标准化接口控制系统间的“翻译成本”。
曾西平强调,数字化的第一目标,是以最小改造拿到第一张“回报表”。当OEE、良品率、能耗单耗等指标在数周内出现可观改善时,组织的信心与投入的确定性才会随之增强。
新风口下
技术仍是关键因素
近两年,新技术突飞猛进,给中小企业带来了实打实的新机遇:大数据让营销与流程优化更科学;AI把预测性维护、视觉质检、智能分拣带到一线;5G/千兆网络加上低成本传感器,让数据“随采随传随用”;小样本学习、知识图谱和时序+视觉融合,进一步降低建模门槛、提升设备健康管理准确度。
然而要看到,技术虽好,落到中小企业的一线生产,仍有面临系统割裂、集成复杂、投入与人才等共性“卡点”。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的不只是“点状应用”,而是能持续演进的技术底座与配套机制,帮企业把一次项目,变成可滚动扩展的数字化能力。
曾西平反复强调“可演进的技术底座”。在他看来,统一标识、标准接口与可扩展的数据架构,才是压住改进成本、推进端到端数字化的关键。顺义区依托国家级新基建,建设了标识解析国家顶级节点与“星火·链网”超级节点:前者以统一ID贯通设备、物料、批次与产品,支撑追溯、备件与售后闭环;后者以区块链多方存证与确权机制,保障跨组织数据共享的可核验与可追溯,降低供应链信任成本。在技术与政策双重加持下,顺义经济和信息化局正联合泰尔英福等服务商推出免费的企业数字化诊断,帮助企业完成现状体检、路线图制定与小场景落地,加速形成从产线可视化、OEE诊断到轻量化MES、可信追溯与能碳一体化的系统能力。
最后,曾西平强调,中小企业转型并非单一企业的“单位努力”,而是“政策+技术+金融”的生态协同。对中小企业而言,用好区、市级扶持政策与公共服务平台,可有效降低试错成本;依托产业平台集聚服务商,构建“样板—复制—推广”的服务链条,有助于控制集成复杂度与运维成本;在组织上设立“数据官”或数字化专员,与服务商建立稳定协作机制,则能保障项目持续运营与能力沉淀。技术给予了可演进的地基,政策与金融提供了可持续的外部支撑,三者合力,才能跑通从试点到规模化的“最后一公里”。
来源:工联网iiti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