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编者按:同龄,同心,同征程。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青年大有可为。光明网《“奋斗号”青春专列》特别策划“青春志风华录——我在革命老区服务乡村教育”见微调研融合报道,聚焦青年学子到祖国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扎根革命老区,将理论知识转化为提升乡村教育的实际行动,筑牢思想之基,砥砺奋斗之志。
王曹辉在“护苗学堂”带领孩子们认识不同风格的民居。哈尔滨工业大学供图
“老师,我见过这种圆圆的房子!”顺着他的话,我打开了第一页窑洞的图片,课堂就从这份好奇里热闹起来。
讲黄土高原的窑洞时,我指着PPT里黄土高原的图片:“大家看,这种土结实得很,所以能挖成‘地下宫殿’。”话音刚落,就有孩子追问:“下雨会不会把窑洞冲塌呀?”我指着PPT里窑洞的拱形顶解释:“这个形状像雨伞,雨水会顺着流走,就像咱们撑的伞一样。”孩子们恍然大悟,有的还伸手比出拱形,感叹原来这么厉害。
讲到北京四合院时,PPT里正房、厢房的布局图刚显示,孩子们就凑在一起小声讨论。“老师,正房是不是住爷爷的?一般来说,爷爷住最大的房间!”陈富贵同学的话戳中了四合院的文化内涵,我趁机讲“尊卑有序”:“对呀,正房朝南最暖和,是家里长辈住的,厢房住小朋友和叔叔阿姨,就像咱们家的房间分工一样。”“那四合院的院子里肯定有果树!我姥姥家院子里就有,秋天能摘果子。”孩子的这句话让我想起PPT里“院落种花草”的描述,我赶紧补充:“没错!老北京的四合院里,还会种葡萄、养鸽子,特别热闹。”
最让我惊喜的是讲福建土楼时。看到PPT里圆形土楼的图片,孩子们立刻七嘴八舌:“像大蛋糕!”“像城堡!”我笑着讲土楼“厚墙防御、能住百人”的特点,刚说“墙体有1.5米厚”,陈富贵同学就举手:“老师,这么厚的墙,坏人肯定进不来!”我竖起大拇指:“太对了!以前福建山区有土匪,土楼就像‘安全城堡’,几十户人家住在一起,还能在楼上瞭望。”有孩子还追问:“土楼里有没有厨房呀?大家在一起吃饭吗?”我指着PPT里“底层厨房、中心祠堂”的介绍,告诉他们“不仅有厨房,还有大家族一起祭祖的地方,特别热闹”。在我的讲述中,孩子们听得眼睛都亮了。
下课后,孩子们还围着我问:“老师,还有没有其他奇怪的房子呀?”有的还把自己画的民居塞给我——有圆形土楼,旁边写“防坏人”;有四合院,画着小院子和石榴树。看着这些充满童趣的画,我忽然觉得,我和同学们利用暑假时间来到革命老区福建省永安市罗坊乡,不仅让孩子们认识特色民居,更让他们学会用知识做种子,用互动做阳光,让好奇心和创造力在孩子们的世界里慢慢发芽。(哈尔滨工业大学材料学院学生、“护苗学堂”志愿者王曹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