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护苗日志】乡村支教治愈了我心底的浮躁
首页> 专题频道 > 正文

【护苗日志】乡村支教治愈了我心底的浮躁

来源:光明网2025-08-26 14:59

  编者按:同龄,同心,同征程。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青年大有可为。光明网《“奋斗号”青春专列》特别策划“青春志风华录——我在革命老区服务乡村教育”见微调研融合报道,聚焦青年学子到祖国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扎根革命老区,将理论知识转化为提升乡村教育的实际行动,筑牢思想之基,用奋斗砥砺青春之志。

  这个夏天,我带着对乡村教育的憧憬,来到了革命老区福建省永安市罗坊乡。在“护苗学堂”,我与孩子们共同探索与成长。

  第一堂课的铃声响起时,我有些紧张,可当看到孩子们眼中闪烁的求知光芒时,所有的不安都烟消云散。我准备了科普课与手工课。科普课上,孩子们围着我追问“星星为什么会发光”“水稻是怎么长大的”,小脑袋里装满了对世界的好奇。手工课上,他们握着剪刀、胶水,认真地将彩纸折成小动物、剪成花朵,哪怕指尖沾了胶水、作品不够精致,笑得依旧灿烂、纯真。我能做的是把所学的知识,用通俗、有趣的方式传授给孩子们听,用专业知识做一名青春护苗人。

  除了课堂上学习外,我还和孩子们走出校园,去稻田里插秧,在这片热土上感受家乡的美好。孩子们拉着我的手当小导游。 “老师,那座山叫大丰山,山顶能看到云海呢!”我顺着孩子们小手指的方向,抬头望去,远处的群山被云雾缠绕,像一幅灵动的水墨画。“老师,这是我们罗坊乡的红菇,煮汤可香了!” 他们叽叽喳喳地介绍着家乡,眼里满是骄傲。罗坊的美,不仅在风景,更在孩子们的眼里、心里。

  支教期间,我为孩子们打开了看世界的窗,孩子们也用纯真与热情,治愈了我心底的浮躁,让我心怀感恩与担当,远离内卷式竞争,在服务乡村教育中实现自我价值。(哈尔滨工业大学材料学院学生、“护苗学堂”志愿者李宛庭)

 

[ 责编:王恩慧 ]
阅读剩余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