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编者按:同龄,同心,同征程。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青年大有可为。光明网《“奋斗号”青春专列》特别策划“青春志风华录——我在革命老区服务乡村教育”见微调研融合报道,聚焦青年学子到祖国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扎根革命老区,将理论知识转化为提升乡村教育的实际行动,筑牢思想之基,砥砺奋斗之志。
王孜璐在“护苗学堂”为孩子们上课。清华大学供图
这个暑假,我和同学们来到革命老区福建省永安市罗坊乡,在“护苗学堂”以美育为核心,为孩子们带来多维度、多层次的美育课程。既有发挥专业特长的基础刺绣课、诗歌课等,也有与当地文化结合的家乡主题绘画、畲族花纹故事等,还包括直接以学生身心发展、成长为目标的美育成长类课程,比如“情绪识别与表达”等。我们希望能够通过美育,实现以美育心,促进孩子们表达力、创造力、感知力及共情力等能力的提升。
我为孩子们精心准备了一堂《美入世界》课程。那节课用的教具是吸管和塑料膜。看着一捆捆五颜六色的吸管,孩子们围着我好奇地问这些是用来做什么的。“生活里有很多东西看似没有用,都可以用来创造,比如这个大家经常用的吸管。”我把吸管递给他们,孩子们眼睛睁得大大的,不解吸管可以用来做什么。
课上,我带领孩子们把吸管和塑料膜巧妙制作成相框。精美的相框做好后,课堂上一下子热闹起来,孩子们一个个脑洞大开地问:“老师,我可以自己创造吗?”我说当然可以。于是同学们展开了奇思妙想的创造。很快,有的拼成动物,有的拼成花朵,有的甚至拼成火箭,小小吸管在孩子们手中化身魔法棒,创造出造型各异的艺术作品。
我们带来的美育从不是标准答案,而是努力让他们知道,美不仅是课本里的素描静物,也不必是商店里的精致玩具,它可以是田埂上的狗尾巴草,可以是奶奶家门口的桂花,可以是自己心里冒出来的小小创意。我希望带领孩子们通过视觉、艺术的表达认识自己、认识自然。我认为,比起教会孩子们素描、色彩等技法,更重要的或许是激发他们对美的感知力、创造力、表达力。
同样令我难忘的是这些孩子也开阔了我的视野。在《视觉表达中的形状》一课中,我尝试让孩子们联想“云”的形状还可以是什么?在孩子们的世界里,它可以是牙刷上的泡沫,可以是小羊的身体,可以是大树上密密匝匝的树叶,还可以是家里的地毯……许多我未想到的答案在他们的画笔下跃然纸上,透过稚嫩的笔触,我走进了孩子们的内心,看见了孩子们眼中的世界。(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学生、“护苗学堂”志愿者王孜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