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编者按:同龄,同心,同征程。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青年大有可为。光明网《“奋斗号”青春专列》特别策划“青春志风华录——我在革命老区服务乡村教育”见微调研融合报道,聚焦青年学子到祖国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扎根革命老区,将理论知识转化为提升乡村教育的实际行动,筑牢思想之基,砥砺奋斗之志。
王激扬在“护苗学堂”和孩子们一起欣赏音乐剧。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供图
夏日的革命老区福建省永安市罗坊乡,山风穿过层层叠叠的绿,吹进“护苗学堂”的教室。在音乐剧鉴赏课堂,我和孩子们一起听旋律里的故事,看舞台上的世界,在艺术中培育感知美的能力。
“什么是音乐剧?”开场时,我抛出这个问题,孩子们你看看我,我看看你,眼里满是好奇。我没有急着给出答案,而是从百年前伦敦街头的轻歌舞剧,到百老汇剧院里融合了歌唱、舞蹈与剧情的综合艺术,再到如今风靡全球的经典作品,和孩子们沿着时间线了解音乐剧的发展。简单的讲述里,孩子们渐渐明白,原来有一种艺术,可以用歌声说故事,用舞步传情感。
真正的重头戏是音乐剧片段赏析。当《猫》的经典片段出现时,屏幕里戴着猫面具的演员们或慵懒踱步,或高亢歌唱,后排一个小男孩忍不住小声说:“他们好像真的变成猫了!”《音乐之声》里,玛利亚带着孩子们在草地上唱《哆来咪》的画面,让课堂瞬间轻快起来,几个女孩跟着节奏轻轻拍手。《莫扎特》中,天才作曲家在音符里燃烧生命的片段,又让孩子们屏息凝神,仿佛感受到了那份炽热。
讨论环节成了最热闹的时刻。“我发现每段音乐都不一样,高兴的时候声调高亢,难过的时候调子低沉。”“演员不光要唱,还要做很多动作,表情特别夸张、用力!”孩子们你一言,我一语,用最直白的话总结着观察到的特点。一个平时不爱说话的女生,指着《猫》里的格里泽贝拉说:“她唱歌的时候,我好像能感觉到她很孤单。”那一刻,我知道,艺术的共鸣已经在他们心里悄悄发生。
最后播放的《歌剧魅影》选段,成了课堂的收尾惊喜。当悠扬而神秘的旋律响起,教室里格外安静,只有屏幕上的光影在孩子们脸上晃动。落幕时,一个三年级的孩子举着手问:“老师,以后还能再看吗?”我微笑着和孩子们约定好下一次支教继续欣赏,鼓励他们多多在书本上、生活里发现美,并勇敢地表达出来。
这堂课结束后,孩子们讨论音乐剧时发亮的眼睛经常跳入我的脑海。在罗坊乡这片热土上,孩子们见过山峦、听过山风、闻过花香,但音乐剧里的舞台、歌声与故事,为他们打开了大山外的一扇窗。世界上有千万种表达热爱的方式,而每一种都值得被看见、被倾听。这些在夏日萌芽的向往,或许就是最珍贵的收获。(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语言文化学院学生、“护苗学堂”志愿者王激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