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城市是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重要载体。新时代推进城市建设,必须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贯穿始终,把群众满意度作为衡量工作的根本标准,切实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数字赋能塑造新格局,让城市更“智慧”。在数字化浪潮席卷全球的今天,智慧城市建设已成为城市治理现代化的重要引擎。数字赋能城市治理,使城市管理更科学、服务更周到,全方位满足人民群众多元化、个性化的生活需求。
一方面,要加快新型基础设施建设,促进5G、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与城市治理深度融合,构建“全域感知、全数融通、全智赋能”的城市数字化治理体系。例如,利用“城市大脑”整合交通、医疗、环保等数据资源,进行实时监测、智能调度。上海“一网通办”等创新实践表明,数字化治理能够打破信息孤岛,通过数据的高效流转与业务的协同联动,做到“数据多跑路、群众少跑腿”,让政务服务流程更顺畅、资源调配更精确。
另一方面,要注重数字惠民,助推智慧应用场景向民生领域延伸。着力推进智慧医疗建设,让远程问诊、电子病历互联互通;推广智慧社区,通过智能门禁、在线报修等功能打通居民服务的“最后一公里”;创建智慧教育平台,进行优质课程云端共享、跨区域教研协作,让不同群体获取适配的教育服务。
此外,数据安全与隐私保护也不容忽视,需在数字化发展进程中同步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保证技术发展始终以人民利益为根本。唯有如此,才能让“智慧城市”不仅拥有卓越的“智商”,更具备出色的“情商”。
文化铸魂塑造新形象,让城市更“美丽”。城市之美,不仅在于高楼大厦的宏伟壮观,更在于文化底蕴的深厚滋养。文化是城市的灵魂,是区别于其他城市的独特标识。城市建设应坚持以文化铸魂,让历史传承与时代发展相融共生,使城市既有“颜值”,又有“气质”。
首先,要保护好历史文化遗产,延续城市文脉。每一座城市都有其独有的历史记忆,如北京的胡同、苏州的园林、西安的古城墙等不可再生的文化资源,为保护其历史风貌,在城市更新中需由大规模拆除重建向渐进式微更新转变,注重保留城市的原有肌理,让老建筑焕发新活力。
其次,提升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水平,让文化发展成果更好地惠及全体市民。要多措并举丰富文化设施供给,持续扩大公共文化场所免费开放范围,降低文化服务门槛。
同时,创新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通过举办市民文化节、精品艺术展览、非遗传承展示等多样化的文化惠民活动,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最后,深耕城市文化沃土,打造城市特色IP。成都以“慢生活”为核心的文化形态、长沙依托“网红”经济形成的文化景观、厦门所彰显的文艺特质,均是通过文化IP塑造城市名片的成功典范。要深入挖掘本土文化特色,结合现代审美和传播手段,以创新推动文化传承,以发展促进文化繁荣,让市民在文化滋养中增强对城市的认同感、自豪感,为城市的发展凝聚起强大的精神合力。
民生提质彰显新温度,让城市更“暖心”。民生提质是城市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是践行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具体体现,要围绕群众最关切的领域精准施策,实现城市发展“速度”与“温度”的有机统一。
一是要聚焦“一老一小”,建设全龄友好型城市。针对社会老龄化日益凸显的问题,需加快构建居家社区机构相协调、医养康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推进适老化改造,创建老年友好型社区;针对年轻父母育儿压力大、婴幼儿照护服务欠缺的现状,需加强托育服务供给,通过设立托育机构、社区托育点等方式解决年轻家庭的后顾之忧。
二是优化城市“15分钟生活圈”,提高居民生活品质。要统筹考虑不同区域人口密度和市民需求特点,通过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各类便民服务设施,确保生活圈既能满足日常所需,又能体现区域特色。
三是要鼓励社会共同参与,形成共建共治共享格局。要创新社区治理机制,借助社区议事会、志愿者服务等平台,拓宽居民参与渠道,推动城市治理从“被动管理”向“主动共建”的模式转变,使“人民城市”在细微处见真情、于民生中显温度。
向新向美,是城市发展的必然选择。从数字赋能的智慧革新到文化铸魂的气韵涵养,从民生提质的温度传递到共建共治的活力迸发,新时代的城市建设始终锚定“人民至上”的价值坐标,在治理精度、文化厚度、民生温度上不断取得突破,让城市真正成为人民幸福宜居的家园。(山东建筑大学 郭欣 李文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