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导 读
连日来,极端降雨连续侵袭,北京北部山区持续告急。为应对此次强降雨,在北京市规划自然资源委的统一部署下,北京市地勘院80余名青年突击队员和青年技术骨干响应号召,青春向党、迎汛而战,为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筑起“红色堤坝”。
在青年突击队的示范引领下,市地勘院应急调查队及后备队共452组1035人次开展雨后地质灾害排查工作。截至8月6日15时,共计排查威胁居民点、道路、养老院、学校、卫生机构、避险场地的隐患点5357处。
避险转移显担当
市地勘院灾防所地质灾害调查室技术青年胡继信,是委汛期地灾防治工作避险转移组成员。强降雨期间,他日夜坚守在工作岗位上,及时编制并动态更新7期地灾避险转移指导清单,统计各区避险转移动态数据270余条。“这不是冰冷的表格,”他指着纸上密密麻麻的批注,“数据关系到村民安全转移的需求,他们是需要守护的人。”同时,胡继信积极参与无人机航飞任务,投身地灾隐患点排查一线,完成房山区隐患点及各村避险场地的排查工作79处,用青春汗水守护首都山区地质安全防线。
制作避险转移指导意见
调查排险筑屏障
市地勘院矿研所团委委员、“95后”技术骨干王兆进主动请缨加入应急地灾调查队,并主动揽下北庄镇全部偏远隐患点的“攻坚任务”。他充分发挥“钉钉子”精神,深入通讯中断的“信息孤岛”开展调查,一寸寸丈量、一笔笔记录,详细勘测20余项数据,拍摄10余组不同角度的影像,从裂缝的宽度到植被的变化,从土壤的饱和度到岩层的走向,让地灾隐患无处遁形。凭借其扎实专业知识和野外实践能力,王兆进累计完成70余处隐患点精细化调查工作。
调查地灾隐患情况
铲斗上的逆行者
市地勘院灾防所青年突击队员孙旭,是第一批挺进重灾区的应急调查员之一。7月28日早晨,雨还在淅淅沥沥地下着,琉璃庙镇碾子湾村发现重大险情。孙旭随救援队疾驰而至,只见河道水位暴涨,通往对岸的桥梁已经被汹涌的洪水冲毁。岸边挖掘机正轰鸣着维修桥梁,事态紧急,大家决定坐挖掘机铲斗过河!开挖掘机的老师傅握着操纵杆,铁制的铲斗刚一启动,就随着机器的震动晃了晃。孙旭望着湍急的水流,虽然紧张,但心里深知,每分每秒都关乎村民安危,他抬头看了眼对岸隐约的房屋,深吸了一口气,抬腿跨进了铲斗。顺利渡河后,孙旭经过漫长的跋涉,成功抵达调查地点,并对灾情进行准确判断,掌握第一手资料数据,为政府决策提供重要依据。
调查地灾隐患情况
“技术尖兵”精准防控
暴雨肆虐,密云山区地质环境复杂多变,市地勘院灾防所8名青年突击队员组成无人机应急小组,携带8台便携式无人机、2套激光雷达(LiDAR)系统、2台倾斜摄影无人机,紧急赶赴密云区执行应急航拍任务。此次航飞作业累计完成十余架次飞行任务,为地方政府开展隐患研判提供技术支持。在多处崩塌、滑坡险情排查中,市地勘院矿研所青年技术员郭爽操作的无人机,如同一只敏捷的雨燕,迅速飞抵高陡危岩体上空,精准捕捉灾害体清晰影像,高效回传地形地势数据,为专家研判提供关键依据。“技术硬,防线才能硬,”这名无人机操作骨干抹了把脸上的雨水说,“无人机既规避了人工攀爬的高危风险,又以‘空中尖兵’的速度助力灾情评估。”
突击队员执行航飞任务
当前,全市正于“七下八上”防汛关键期,开展巡查排查、监测预警、险情处置,保障灾后重建安置工作,是当务之急。市地勘院青年突击队将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争分夺秒做好汛期地灾防治各项工作,用责任和担当筑起更坚实、更牢固的“红色堤坝”。
本内容由市地勘院、地质勘查处、机关党委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