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本轮降雨持续时间长、累计雨量大、局部雨强大,特别是山区和夜间降雨集中,对防汛抢险救灾是一场巨大挑战。北京市规划自然资源委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防汛救灾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坚决落实自然资源部、市委市政府工作部署,聚焦“监测、预警、响应、转移、排查”5个环节,坚持“实时、精准、高效”3个标准,多措并举,扎实做好地灾防范工作。
及时预警。构建“点线面结合、长短临协同”的精细化监测预警体系。在雨前、雨中、雨后阶段,密切组织部、市专家会商研判,根据雨情、水情,动态调整预警级别和范围,及时提醒游客、人群远离山区等地质灾害隐患风险区。
机制保障。做好部市协同,自然资源部地勘司副司长李晓春带领的专家组和市规划自然资源委共16个工作队赴密云、房山、怀柔、延庆、平谷和昌平一线,指导基层应对,防止次生灾害发生。全委上下加强技术支撑、监测预警、巡查排查工作,在数据研判、地质灾害排查、救灾力量调配和雨后复盘总结等各工作环节中迅速行动,落实落细各项防汛措施。
研判风险。组织地灾防治专家利用决策指挥系统,根据监测数据和降雨情况编制跨境流域、降雨集中区、景区、桥梁、山区道路沿线、铁路沿线等《风险研判报告》和《汛情通报》《地灾监测信息》即时发给市地质灾害防汛专项分指挥部成员单位和区政府,指导精确应对。
系统监测。利用地灾决策指挥系统进行指挥调度,密切监测泥石流隐患,雨中按小时发布地质灾害监测预报,结合土壤含水率监测数据,根据雨情实时精准单沟预警。
加强排查。持续组织对地质灾害安全隐患点进行全面排查,通过接报和主动排查相结合,及时发现并消除灾情、险情。7月26日-30日,已安排专业技术人员261组560人次,赴10个山区,对1792处点位开展了应急调排查工作。建立动态地灾防治安置台账,与各区各部门协同全市“一本账”,确保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本内容由地质勘查管理处、自然资源整治修复中心、市地勘院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