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新时代职业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的出台,标志着我国职业道德建设进入规范化、体系化的新阶段。纲要明确提出要“坚持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滋养职业道德建设”,这一要求既体现了文化自信,也指明了新时代职业道德建设的方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涵养职业道德的源泉,其蕴含的哲学智慧、伦理思想与传统美德,为新时代职业道德建设奠定了坚实的文化基础。
首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哲学智慧为职业道德筑牢思想根基。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的宇宙观,揭示了人与自然、主体与客体的辩证统一关系,要求从业者在职业实践中尊重客观规律、恪守职业操守,以“依乎天理”的理念塑造严谨务实的职业态度;“知行合一”的实践观则强调认识与实践的辩证统一,推动职业道德从理论认知落实为具体行动。其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伦理思想塑造职业温度。“仁者以天地万物为一体”的共生理念,培育从业者超越个体局限的人文情怀,促使其在职业活动中践行“天下为公”的价值追求,将职业价值与社会价值相统一;“和而不同”的处世智慧,为职业共同体提供了方法论指导,在尊重个性的基础上实现和合共生。再者,中华优秀文化中的传统美德规范引领实践方向。“诚信立业”的信条确立了职业活动的道德底线,建立起从业者与社会之间的信任纽带;“廉洁奉公”的准则划定了职业行为的价值边界,保障职业活动的正义性;“精益求精”的追求则设定了职业发展的精神坐标,推动从业者在专业领域追求卓越,实现从“技”到“道”的跃迁,使职业道德在文化传承中不断焕发新的生命力。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新时代职业道德建设提供了丰富的精神滋养,而要将其所蕴含的文化精髓真正转变为推动职业道德建设的实践力量,关键在于探索科学有效的实现路径与方法,通过系统性的机制设计、制度保障和平台搭建,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职业道德建设中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第一,构建系统化的文化浸润机制,夯实职业道德的文化根基。其核心在于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敬业思想、诚信理念、责任意识等深度融入职业教育体系、行业培训课程以及组织文化建设中。通过建立常态化的文化学习机制,如定期开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职业道德专题讲座、组织从业者参与传统职业伦理故事分享会等,让从业者在日常工作与学习中持续接受文化熏陶,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价值理念逐步内化为稳定的职业认知,自然外化为自觉的职业行为,从而不断夯实职业道德建设的文化根基。
第二,建立规范化的制度保障体系,强化职业道德的约束激励。要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挖掘与职业道德相契合的要素,将其转化为具体的制度规范,形成系统完备、切实可行的制度保障体系。在制度设计上,结合行业特点,把传统职业道德要求细化为岗位行为准则、职业考核标准和奖惩办法,例如在服务行业将“礼敬待人”纳入服务评价体系,在生产领域把“精益求精”作为质量考核的重要指标。同时,建立健全职业道德档案管理制度,对从业者的职业行为进行全程记录,将职业道德表现与晋升提拔、评优评先、薪酬待遇等紧密关联,对践行传统职业道德的模范者给予表彰奖励,对违背职业伦理的行为进行严肃处理,形成“德者有所得、失德者有所戒”的鲜明导向。此外,还应完善行业自律机制,推动行业协会制定符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神的职业道德公约,通过行业内部的自我约束、自我监督,引导从业者自觉遵循职业操守,让制度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滋养职业道德的“硬保障”,确保职业道德建设在规范有序的轨道上稳步推进。
第三,打造立体化的实践平台,促进职业道德的知行合一。要搭建涵盖行业实践、社会监督、个人践行的多元平台,为从业者提供将职业道德认知融入职业行为的实践载体。在行业层面,组织开展体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职业技能竞赛、岗位建功活动,让从业者在切磋技艺、比拼服务的过程中践行“敬业乐群”的职业追求,形成比学赶超的行业氛围;在社会层面,利用新媒体平台打造“职场德范”宣传矩阵,通过短视频展示、直播访谈等形式,深度挖掘并宣传践行职业道德的先进典型,用真实案例诠释“信以立身”“业以济世”的内涵,形成示范引领效应;在个人层面,鼓励从业者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修身之道融入职业成长,在自我反思与群体交流中深化对职业责任的认知,借助岗位历练中的点滴积累提升职业素养。通过全方位、多层次的实践平台,促使从业者实现职业道德建设知与行的统一。
新时代,职业道德建设不仅关乎行业发展,更关乎社会风尚与国家精神底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新时代职业道德建设注入了深厚的文化基因与持久的生命力。当“愚公移山”的坚韧转变为科研攻关的执着,“一诺千金”的诚信升华为市场竞争的底线,“天下为公”的情怀融入职业选择的考量,职业道德便有了穿越时空的力量。我们要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的丰富道德资源,让每一位劳动者都能找到职业的价值和尊严,让每一个行业都能形成独特的职业精神,让整个社会构建更加和谐的劳动关系。如此,方能汇聚起实现民族复兴的磅礴力量,书写新时代职业道德建设的壮丽篇章。(山东建筑大学 郭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