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仲夏时节,福建省永安市罗坊乡的麦冬田里,一群大学生志愿者带着罗坊乡的孩子们弯腰劳作。汗水滴入泥土的瞬间,纺锤形的麦冬根须被小心采撷,孩子们眼中闪烁着对土地的全新认知。不远处“护苗学堂”的教室内,一场关于“抗战精神”的思政课正在进行。“抗战精神的核心包括: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百折不挠、坚忍不拔的必胜信念”,声音穿透山野,青年学子以思政为媒介,将马克思主义的信仰植入乡村少年的心田。这些看似平凡的暑期支教场景,恰是《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以下简称《纲要》)中“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在基层土壤中的鲜活实践。
一、教育强国蓝图下的时代新人内涵
《纲要》明确指出,培养时代新人的核心在于“塑造立德树人新格局”,健全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体系,补齐劳动教育短板,并通过实践育人引导学生“体验感悟新时代生动实践和成就”。这一战略设计超越传统知识传授框架,将理想信念铸魂、实践能力淬炼、社会责任培育作为三大支柱。
理想信念铸魂。《纲要》要求推动理想信念育人常态化制度化,加强“四史”教育,筑牢青少年忠于党、忠于国家的思想根基。在护苗学堂“四渡赤水”的游戏中同学们一次次地吹气“渡”江,表现出执着专注的神情。罗坊乡支教的大学生们正是把“四渡赤水”的方法、“愚公移山”的精神转化为克服现实困境和内化生长力量的生动写照。
实践能力淬炼。《纲要》要求“增加实践教学比重”,提升学生动手实践能力、解决复杂问题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三明学院支教团队将课堂延伸至麦冬田野,孩子们在青年学子带领下学习采收技巧,理解“每一粒药材都是乡村振兴的种子”。这种劳动教育不仅传承了“耕读传家”的智慧思想,更将产业发展与个体成长紧密联结——绿油油的麦冬基地,成为学生理解“生态经济”的露天教室。
社会责任培育。通过城乡教育协同机制,推动“优秀领导人员和骨干教师区域内统筹调配”,激活教育公平的内生动力。在罗坊乡,35名青年干部组成“护苗学堂”志愿服务队,填补了留守儿童课后教育空白,高校支教团队持续接力,教育资源稀缺困境被有效突破。
二、“护苗学堂”塑造双向赋能的教育新生态
罗坊乡“护苗学堂”的探索,揭示了培养时代新人的关键路径——青年学子与乡村儿童的双向成长构成了有机循环。
乡村孩子视野开拓。在“大手牵小手”为主题的夏夜联欢会上,没有华丽的舞台,三明学院音乐专业学生将陆游、孟浩然的诗词谱曲传唱;“护苗学堂”孩子们演唱的《祖国不会忘记》铿锵有力;山西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三名硕士研究生一曲《夜空中最亮的星》,把这场“乡村音乐会”推到了高潮,大学生们打开手机灯光,星星点点在黑夜中摇曳,让深山孩童看见星辰大海,文化自信在审美体验中自然萌发。更深远的是每一位同学都将古诗韵脚、情感温暖和家国情怀植入心田、生根发芽。
青年学子精神淬炼。来自山西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的学子毕梦波通过支教后,坚定了未来做一名乡村思政教师的信心,从“职业选择迷茫”走向“思政信念坚定”。在罗坊乡“护苗学堂”的三尺讲台上,她体会到“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的深刻内涵,更在留守儿童求知的眼神中,确认了思政教育者的价值坐标。
当地教师理念更新。支教大学生带来的不仅是知识增量,更是教育理念的活水。支教的同学们,来的时候就做好了上课的准备工作,他们带来了各种教具,如,航天模具、手工琉璃珠子、做游戏的杯子、乒乓球等等教具应有尽有。这种碰撞正是“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的微观实践。
三、从短期支教到长效育人的机制创新
要使支教实践真正成为时代新人的孵化器,需突破“暑期限定”模式,构建可持续机制。
课程体系化衔接。这次“护苗学堂”暑假支教的高校团队,全部设计了教学课程,但大多以本校专业特色为依据。《纲要》提出打造培根铸魂、启智增慧的高质量教材。在罗坊乡支教必须落实教材体现党和国家意志,深入总结新时代伟大实践,推出适用罗坊乡的原创教材,打造自主教材体系。将短期活动升级为常态化支持。这与罗坊乡“特岗计划”中“加强非师范专业教师教学技能培训”的思路不谋而合——通过将支教纳入师范生学分体系,使服务乡村成为人才培养的稳定环节。
资源网络化整合。乡政府搭台、高校赋能和社会参与的共同体,乡党委提供党群服务中心场地,大学生志愿者输送专业力量,社会热心人士提供人、财、物的持续支持,罗坊乡逐步摸索出经验和模式。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全面发展。落实健康第一教育理念,推进学校美育浸润行动,提升学生动手实践能力、解决复杂问题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使支教效益倍增。
评价生态化重构。《纲要》要求将实践育人纳入教育质量评价体系。罗坊乡的突破在于建立三维评估指标:学生综合素质提升,如98%家长满意度;青年大学生能力转化,如从书本知识到实践出真知形成职业定力;社区教育生态改善,罗坊乡周边学生主动入学率增长40%,形成可量化的育人成效闭环。罗坊乡应该用好国家智慧教育公共服务平台,支教协同服务数字教育,引进智慧校园建设,探索数字赋能山区因材施教、突出创新性教学,主动适应学习方式变革。
麦冬草又名“不死草”,因其耐寒抗旱、苍翠不凋而被赋予生命力的象征。在罗坊乡的盛夏,这种精神正在乡村教育领域延续:当青年学子带领留守儿童在田间辨认麦冬根系时,他们不仅传授植物知识,更在传递一种向下扎根、向上生长的生命态度。这种教育实践的双向滋养,完美诠释了《纲要》的深层逻辑。罗坊乡的探索印证:培养时代新人的沃土不仅在都市名校,更在广袤乡野。当青春与童年在乡村振兴的征程中相遇,促进了青年学子与乡村孩子的双向成长,共同谱写出一曲最动人的新时代乐章。
(作者:第十四届全国人大代表,山西财经大学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研究院院长 白琦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