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三明学院:重走抗战时期高校内迁路 厚植教育报国情
首页> 专题频道 > 正文

三明学院:重走抗战时期高校内迁路 厚植教育报国情

来源:光明网2025-07-15 17:26

  抗战时期,众多中高等学校纷纷迁往闽西北地区,在艰苦的环境中坚持教育事业,弦歌不辍。7月5日至7日,三明学院教育与音乐学院师生前往长汀、永安、大田等地,寻访抗战时期闽西地区内迁校旧址,开展暑期社会实践活动。

  感受 “南方之强” 的精神传承

三明学院:重走抗战时期高校内迁路 厚植教育报国情

图为林文清向实践队成员介绍长汀厦大校史。

  长汀古城,依山傍水,曾是厦门大学内迁九年(1937-1946)的办学地。抗战时期,厦大坚持依法治校,以严明规章正校风,面对极为困难的条件仍然坚持办学。汀州历史文化研究宣讲学者林文清向实践队成员介绍,“在时任校长萨本栋的带领下,学校从内迁福建长汀初期的3个学院9个系,扩展至4个学院 15 个系,在校生人数也从 200 余人增至1044 人。”

  “南方之强”在于危难中怀青云志,困境中守教育初心。凝视史料与老照片,同学们深切感悟,烽火办学的岁月是历史,更是激励当代青年勇担使命的精神火炬。作为新时代青年,当传承这份坚守与担当,让“南方之强”的精神在青春岁月中延续新篇。

  触摸 “三杆教育” 的热血温度

三明学院:重走抗战时期高校内迁路 厚植教育报国情

图为实践队探访省立永安师范学校旧址。

  “拿起笔杆能写、枪杆能战、锄杆能耕!”实践队成员来到永安市大湖镇的省立永安师范学校旧址。站在用锅底灰和桐油绘满宣传画的教室,大湖镇文化站站长胡丕平介绍,“这里曾是王秀南校长推行‘三杆教育’(笔杆、枪杆、锄杆)的重要场所。他鼓励大家既要扎实掌握知识,也要练就保家卫国的过硬本领。”在“三杆教育”的影响下,师生们积极参与抗日宣传,通过创办进步刊物、组织戏剧演出等方式传播爱国思想,推动了当地抗日救亡运动的发展。

  “省立师范学校在永安的8年间,培养了8届共计1435名毕业生。”胡丕平告诉实践队师生,“正是在绝境中顽强不息的教育力量,使无数孩子在动荡岁月里未曾错失成长的养分,也为抗战胜利后福建乃至更广阔地区的教育复苏积蓄了宝贵的火种。”离开省立永安师范学校旧址前,队员们在校史馆的留言簿上郑重写下:“教育的力量,是能在硝烟中绽放出希望的花朵。”

  遇见“嘉庚精神”的当代传承

三明学院:重走抗战时期高校内迁路 厚植教育报国情

图为实践队成员来到“第二集美学村”旧址。

  在闽中山区的烈日下,实践队成员走访抗战时期大田“第二集美学村”旧址群,参观1938年至1946年间内迁至福建省大田县均溪镇玉田村的集美高级农林职业学校、集美高级商业学校、集美高级水产航海学校等旧址,亲身感受集美学村师生辗转内迁坚持办学育人的光辉历程。

  在社会实践活动中,队员们用镜头记录旧址影像,用录音留存口述历史,通过历史遗存实地调研,探寻战火中教育坚守的深刻印记,让青春之声与历史回响共鸣。后续,队员们将通过开办主题展览、微党课、研学课程等形式,让更多人了解红色记忆,传承红色基因,写好教育报国的青春答卷。(光明网微光工作室 记者王恩慧 董腾飞)

[ 责编:杨帆 ]
阅读剩余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