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编者按:同龄,同心,同征程。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青年大有可为。光明网《“奋斗号”青春专列》特别策划“青春志风华录——我在革命老区服务乡村教育”见微调研,聚焦青年学子到祖国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扎根革命老区,将理论知识转化为提升乡村教育的实际行动,筑牢思想之基,用奋斗砥砺铮铮青春志。
图为沈亚星为孩子们演示发掘考古盲盒的正确手势。王恩慧/摄
作为山东大学考古学院“青垚育苗”实践队成员,这个暑假我和另外两名同学踏上革命老区福建省永安市罗坊乡,在“护苗学堂”以陶片为载体,为这里的孩子们开展考古科普兴趣课程。通过实物展示和互动讲解,我们带领孩子们探索陶器背后的文明故事。
晨光漫进教室,三十多双眼睛齐刷刷盯着我手中的陶片。我放慢动作,用毛刷轻轻拂去上面的浮尘。"这片陶碗在土里睡了八百年,今天终于等到你们来叫醒它。"孩子们屏住呼吸,每个人都跃跃欲试,前排的小女孩甚至踮起了脚尖。
分发考古盲盒时,教室里顿时热闹起来。塑料小铲敲击石膏块的声响此起彼伏,像一首奇妙的交响乐。"老师!我挖到铜钱啦!"穿红色上衣的小姑娘高高举起手里的“战利品”,眼睛亮得像是发现了真正的宝藏。我走过去查看,发现她指甲缝里塞满了白色粉末,笑得比阳光还灿烂。
后排的男孩遇到了难题,他的石膏块格外坚硬。我蹲下身示范正确的挖掘角度,看着他认真模仿的样子,突然想起自己第一次拿起考古工具时的样子。我说:"考古就像读一本很老很老的故事书,要一页页轻轻翻,有耐心。"他点点头,动作轻柔了许多,很快动作就有模有样了。
最让我意外的是角落里那个总低着头的男生。下课铃响后,他悄悄塞给我一张画——橙红的柿子下写着"柿柿如意",旁边还工整地标注着日期。我正要道谢,他却红着脸跑开了,背影灵活地穿过挤满孩子的过道。
收拾教具时,我发现每个盲盒都被挖得干干净净。忽然,那个害羞的男孩在门口探头:“老师,明天还来挖宝吗?”山风把他的声音吹得有些飘忽,却格外清晰,眼神里充满了期待。男孩的这句话让我共情,久久回荡在我的脑海中。我想,这个对考古心怀热爱的男孩,他今天握塑料铲的小手,有一天会握着真正的考古工具,去揭开更多历史的秘密。这个骄阳似火的夏天,我们希望考古兴趣课程成为一颗种子,深埋在孩子们心底,积蓄无穷的力量,在某个春日雨后破土而出。(山东大学考古学院“青垚育苗”实践队成员、“护苗学堂”志愿者 沈亚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