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暑假期间,多所高校的大学生志愿者来到革命老区福建省永安市罗坊乡,在“护苗学堂”将所学知识转化为服务乡村教育的具体行动。日前,西北工业大学“翼启未来·逐梦蓝天”社会实践队大学生志愿者在“护苗学堂”开展了丰富多彩的航空科普支教实践活动。
朱墨严在“护苗学堂”进行趣味航空科普。
罗坊乡“护苗学堂”是西北工业大学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大学生志愿者注重科学性与趣味性相结合,依据不同学龄段学生的认知特点,采用分层教学、互动演示与模型讲解相结合的方式,有效提升了科普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孩子们对航空知识充满浓厚兴趣。
詹熙语带领“护苗学堂”的学生们制作电动飞机。
理论教学之外,大学生志愿者特别设置了《电动自由飞模型制作》与《仿生纸飞机设计与试飞》以及航模表演等实践环节。学生们在志愿者的指导下,亲手完成了模型飞机的组装与调试。
在随后的试飞活动中,学生们积极投入,现场气氛活跃。亲手制作的模型成功翱翔蓝天,不仅带来了实践的成就感,更直观地激发了他们对航空科技的好奇心与探索欲。
西北工业大学航空学院团委书记田尧带队参加支教实践活动。在他看来,组织学生深入乡村开展航空科普,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践行科技报国理念的重要实践。暑期支教不仅有效拓展了乡村青少年的科学视野,激发了其科学梦想,也为大学生提供了深入基层、了解国情、服务社会、提升综合素质的机会,实现知识传递、能力提升和坚定信念的有机统一。
郑鹏翔在课堂上给孩子们演示空战格斗机动。
郑鹏翔等青年学子在革命老区深入乡村一线开展科普教学与服务中,进一步增强了社会责任感和时代使命感,深化了对乡村振兴的理解,提升了将专业知识转化为服务社会的实际能力。(光明网微光工作室出品 记者王恩慧 董腾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