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编者按:同龄,同心,同征程。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青年大有可为。光明网《“奋斗号”青春专列》特别策划“青春志风华录——我在革命老区服务乡村教育”见微调研,聚焦青年学子到祖国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扎根革命老区,将理论知识转化为提升乡村教育的实际行动,筑牢思想之基,用奋斗砥砺铮铮青春志。
在我们精心为孩子们准备的《被看见 才安全》趣味课上,最让我触动的是“反光背心实验”环节。孩子们猫着腰从暗箱小孔往里看,发现贴了反光贴的卡片在弱光下依然清晰时,平时沉默寡言的吴同学思索着说:“这和萤火虫一样!我晚上走在路上,书包上也要挂一个反光牌,这样就可以护送我安全回家了。”那一刻我意识到,安全教育不是教会他们背诵交通标志,而是唤醒对生命的思考与珍视。
大学生志愿者和孩子一起探索不同色卡在光里的奇妙变化
课后,看着他们自发地用反光材料拼成了“安全之星”吸在黑板上,挥舞着自制反光卡纸,我理解了我们大学生青年志愿者在革命老区支教的深意。在准备“反光背心实验”的时候,我也是反复学习和尝试,甚至请教我的老师,而我们服务乡村教育的意义不仅在于带去新知识,更在于用专业与温度,帮孩子们重新发现自身的光芒。当我们教会一个孩子如何被看见,或许就避免了一次夜路上的危险;当他们把反光贴带回家贴在爷爷奶奶的农用车上,安全的种子便在罗坊乡山野间蔓延开来。
我在教室黑板上写下“信笺寄情”四个字时,孩子们眼中闪烁的好奇,像洒在溪涧的月光,亮得纯粹。 这堂课的核心,是引导孩子们在笔尖与纸张的摩擦里,触摸到“家”和“国”的重量。我们从“家”字的结构讲起——宝盖头是屋檐,一撇一捺是守护,正如罗坊乡的青山环抱,让罗坊人世代在这里扎下根。“我们各自的小家,组成了我们的国家,祖国深深地拥抱着我们,爱着我们。”孩子们握着铅笔的小手攥得紧紧的,我看到了他们眼里的光。
信笺上,有的在“想”字旁边画了个小太阳,说这样爸爸看到信就不会冷。直到看到那个留守小女孩的信,我忽然红了眼眶。她的字歪歪扭扭,却一笔一划写得用力:“爸爸我想你了,希望你快点回来,我想和你一起玩游戏。”她的表达没有华丽的辞藻,纯粹的思念都藏在最直白的盼望里。
孩子们展示用心书写的家信
课间帮孩子们修改信笺时,发现孩子们总在细节里藏着撼动人心的力量。有个男孩用稚嫩的笔画写道:“祖国妈妈,我爱您!”这个孩子把“爱”字的点画得特别大,像颗饱满的果实。支教这几天,他留给我非常深刻的印象,这是个非常调皮的孩子。没有想到我们设计的这样一堂课,能够激发出他内心埋藏的深沉大爱。那一刻,我泪目了。
我总在课本里读到“教育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这次支教,我深刻意识到我们在教孩子们知识,他们在教我们什么是“初心”。在校期间,我曾无数次思考以何种方式打开青春。而当我双脚踏上革命老区这片热土,开始服务乡村教育的时候,已经有了答案。作为公费师范生,保持定力,牢记“人民教师”的初心,提高专业能力,把所学知识转化成服务乡村教育的实际行动,我想即使是再调皮的孩子也能够在我们的关爱和呵护中成长为守护家国的希望。
讲述人:李霜 魏雪敏
三明学院教育与音乐学院一路阳光教育关爱实践队队员
整理:王恩慧 董腾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