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编者按:同龄,同心,同征程。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青年大有可为。光明网《“奋斗号”青春专列》特别策划“青春志风华录——我在革命老区服务乡村教育”见微调研,聚焦青年学子到祖国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扎根革命老区,将理论知识转化为提升乡村教育的实际行动,筑牢思想之基,用奋斗砥砺铮铮青春志。
一天的支教课程结束后,傍晚我们与第十四届全国政协委员、云南省钰尼文化传承中心创始人杨钰尼进行了视频连线。一听说又要见到钰尼姐姐,孩子们都非常兴奋。三年级的小谢同学,平时很调皮,下了课早早回家吃饭,第一个跑回“护苗学堂”。
屏幕那端,杨钰尼带领钰尼文化传承中心的小传承人们,为福建省永安市罗坊乡“护苗学堂”的孩子们跳起哈尼族、佤族、傣族等不同民族舞蹈,有的曼妙轻盈,有的力道十足,让罗坊乡的孩子们领略到民族文化的魅力。
小谢等几个“护苗学堂”的孩子们唱起了云南民歌《太阳出来了》,这一次他们用哈尼语演唱,引得屏幕另一端钰尼文化传承中心的小传承人们一起合唱,唱出了两地青少年的友谊,唱出了民族团结一家亲。这是今年2月杨钰尼来这里调研、支教时候教给孩子们的。如今,这首歌孩子们已经朗朗上口。有一次,小谢自豪地跟几个四年级的同学说自己会唱哈尼儿歌,同学说他吹牛,小谢大声唱起这首《太阳出来了》,同学们第一次给他竖起大拇指,小谢神气十足,也收获了自信。
今年全国两会期间,我们在学校收看了全国政协委员、钰尼文化艺术传承中心创始人杨钰尼亮相“委员通道”的直播。她介绍自己在云南、福建等地多所中小学试点开设“非遗选修课”,推动非遗在青年人心中扎根,为文化传承注入新力量的青春故事,同学们很受启发,纷纷感叹“这样的青春真有意义!”
“如果说你曾苦过我的甜,我愿活成你的愿,愿不枉啊愿勇往啊,这盛世每一天……”我们几个音乐专业的同学演唱了精心准备的歌曲《如愿》,没想到杨钰尼也会唱这首歌。在革命老区这片热土上,再次唱起这首歌我们更加心潮澎湃,我们深知每一次对于历史的回望都是为了更好地出发,每一次对于英雄的致敬都是为了更有力地前行。当历史的接力棒交到我们手中的时候,作为师范生我们要用青春奋斗扛起责任大旗,服务好教育事业。乡村支教实践是专业知识的练兵场,更是成长的社会大课堂。
如何成为一名优秀的人民教师?同样作为乡村教育工作者,1996年出生的杨钰尼谈到,她的同事有些也是00后,这个年纪的青年人或许对未来感到困惑,但是最重要的是要找到自己所从事的事业,并坚定理想信念,脚踏实地做好每一件小事。就像她大学毕业后坚定地回到自己的家乡,创立钰尼文化艺术传承中心,10年里培养出3000多名哈尼文化“小传承人”,为文化传承和乡村教育贡献青春力量,努力通过哈尼梯田多重文化保护助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交流过程中,杨钰尼也谈了她的教学体会:“我们要关注孩子们的细节,但是又不能管得太细。除了不断夯实专业知识外,我们要正能量充沛地投入到每天的教学中,这种能量会润物无声地传递给孩子们。”
交流思想,倾听心声,这场青春对话虽然简短、质朴,却像一把钥匙,打开了我们心中关于未来的思索。那一刻,我们望着屏幕上杨老师温暖的笑脸,听着身边青年人热切的交流,看着孩子们眼中的光,我们忽然无比清晰地感受到:这次青春对话让我们对未来所从事的教育工作有了更强劲的底气。这底气就是我们的根,正借着这个特别的夏夜,悄然扎根在罗坊乡“护苗学堂”的土地里,也在我们年轻的心田上越扎越深。
讲述人:严玫凝 赖敏敏 梁欣睿 王芊芊
三明学院教育与音乐学院一路阳光教育关爱实践队队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