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编者按:同龄,同心,同征程。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青年大有可为。光明网《“奋斗号”青春专列》特别策划“青春志风华录——我在革命老区服务乡村教育”见微调研,聚焦青年学子到祖国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扎根革命老区,将理论知识转化为提升乡村教育的实际行动,筑牢思想之基,用奋斗砥砺铮铮青春志。
詹熙语带领“护苗学堂”的学生们制作电动飞机。(西北工业大学供图)
当飞机的身影在湛蓝天空中划过一道纯白的尾迹,孩子们已经端坐在教室中,明亮的眼眸中满是期待。西北工业大学学生蓝色学堂航空科普志愿者服务队的小老师们即将为他们带来一场电动自由飞的手工课堂。
“老师快看!我拼好了!”“老师,我的飞机也拼好了!”清脆的童音此起彼伏。孩子们兴致勃勃、屏息凝神地跟随我的讲解,将小飞机模型快速拼好。他们自豪地高高举起手中的飞机,我透过孩子们童真的笑脸,仿佛看见了一个个小小的“飞机制造师”,看见了祖国蓝天未来的希望。
“同学们,想不想让你们的飞机在空中翻筋斗?想不想让你们手中的飞机在空中做出炫酷的动作……”我的提问点燃大家积极互动的热潮。我刚为他们讲解了飞机的舵面与空中姿态的关系,孩子们迫不及待地将新知识付诸实践。刹那间,试飞场成了“小航展”:有的飞机久久盘旋,不肯落下;有的飞机在孩子们的惊叹声中越飞越高,不断攀升;有的飞机飞地越来越远,像是在替孩子们探路,甚至消失在了大家的视野中……
当然,并非一切一帆风顺。有的孩子的小飞机试飞并不理想,但是他们积极向我提问,主动向难题发起挑战。“老师,我的飞机为什么在空中向下飞?”“老师,我的飞机怎么不会转圈呢?”困惑写在他们稚嫩的小脸上。于是我耐心帮助孩子们调整机翼、尾舵,也有的孩子努力回想我讲的知识,自主对飞机进行微小调整。最后,在孩子们强烈的兴趣中,我们又进行了第二次试飞。这一次,每一位孩子的飞机都像施了魔法,在天空中飞的又高又远。
当孩子们喊着“再飞一次”的时候,当他们在失败后依然手握飞机跑来问“老师你看这样行不行”的时候,他们早已做出了比飞机模型更珍贵的东西:那颗面对问题时“再试一次”的种子,正随着今日高翔的飞机,悄悄种进了心田。或许未来某天,当他们在人生航道上遇到气流颠簸时,会想起童年这堂课上,自己如何用巧手和耐心把一架栽跟头的小飞机,送上蓝天,自由翱翔。(西北工业大学学生蓝色学堂航空科普志愿者服务队队员、“护苗学堂”志愿者 詹熙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