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3月初,河南高三语文教师王老师成功捐献了造血干细胞,为一名素不相识的血液病患者送去了重生的希望。
谈及捐献初衷,王老师语气温和却坚定地说道,“教书育人,更要身体力行传递善念。”作为一名从教24年的高中教师,他始终认为教育不仅是知识的传授,更是价值观的引领。自2016年起,他坚持每年无偿献血,累计献血量3600毫升。2017年在一次无偿献血活动中,王老师了解到捐献造血干细胞的重要意义,便毅然加入中华骨髓库,成为一名志愿者。时光荏苒,2024年9月,王老师接到了初配成功的通知。面对红十字会工作人员的征询意见,他毫不犹豫地回应:“能救人一命,是我的幸运!”
在接下来的日子里,王老师历经了高分辨配型、全面体检等一系列严格流程,捐献时间定在3月初——雷锋活动周的周一。高三已经开学,距离高考仅剩百日。“学生正处于冲刺关键期,我若请假,复习进度会不会受影响?”学校领导得知消息后,积极协调教师接下他的课程:“你放心去吧,学生的课程保证不会落下。”在同事眼里,王老师是个不折不扣的热心肠,同事有了大情小事,他总是有求必应,“这次能替他分忧解难,也算是一种回报。”
“先生大义!”“等我成年,我也要参加配型。”“平安归来,我们以你为榜样!”“长大后,我也要像您一样帮助别人。”……捐献当日,学生们自发录制的祝福视频和手写贺卡让病房暖意融融。王老师最终以最佳状态完成了捐献。他的这一善举,不仅为那位血液病患者带去了生命的希望,也展现了他无私奉献、乐于助人的高尚品质,更用行动为学生诠释师者仁心。
“学生用墨水书写梦想,我用血液续写生命,我们都在完成各自的人生答卷。希望能通过自己的经历告诉学生,知识和品德同样重要,奉献的种子要从小种在心里。”王老师向记者透露,捐献时他录制了视频,打算在班会课上播放,让学生看到生命接力的真实场景。
“今天很高兴成功捐献造血干细胞,身体状况良好,我决定今天就返回,明天就上班,和同学们一起迎接高考!”捐献结束后王老师心里依旧想着学校的孩子们。“教育的力量,不仅在书本的字里行间,更在师者以生命影响生命的赤诚之中。若我的选择能让学生懂得,知识之上还有担当,分数之外更有大爱,这便是教育最动人的意义。”王老师说。(河南管理中心 文梅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