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网红城市·如何长红”系列⑩
在当下文旅蓬勃发展的浪潮中,一批网红城市脱颖而出,成为人们出行清单上的热门之选。哈尔滨,无疑是其中颇具代表性的存在。近年来,它以冰雪大世界、太阳岛雪博会等传统IP为基石,借助国际赛事、短视频平台与文旅融合的创新表达,让冰雪经济突破季节与地域限制。
在这场城市形象蝶变中,媒介传播如何重构冰雪经济的价值链条?网红效应与城市文化底蕴该怎样平衡?哈尔滨师范大学传媒学院副教授曲玮婷表示,这座城市已从资源驱动转向叙事驱动,通过“故事场景化、场景社交化”的策略,将城市文化转化为可参与、可传播的情感连接,这正是网红城市突破网红周期律的关键。
在哈尔滨群力音乐公园,游客参观“网红”大雪人。
“C位”出道靠硬实力与巧传播
记者:许多网红城市近年来发展迅猛,背后有哪些关键因素在起作用?这些因素在城市发展中是否具有共性?
曲玮婷:网红城市的崛起往往是多种因素协同发力的结果,哈尔滨便是典型。比如,独特的资源和气候条件是发展的天然优势。漫长的冰雪季为冰雪旅游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让它拥有了发展冰雪经济的坚实基础。这一点在其他网红城市同样适用,比如成都的闲适生活氛围、重庆的立体山城地貌,都是依托自身独特资源吸引游客。
城市文化与旅游的深度融合也至关重要。哈尔滨较早将冰雪与文化艺术、人文精神相融合,举办冰雪节、冰雪大世界、太阳岛雪雕艺术博览会等丰富多样的冰雪文化活动。这些活动既传承了传统文化,又紧跟时代潮流创新,让游客常来常新。其他网红城市也在挖掘自身文化特色,像西安借助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打造兵马俑、古城墙等文化旅游名片,吸引大量游客感受历史魅力。
记者:您认为,文化传播在网红城市形成的过程中扮演了怎样的角色?有哪些创新的传播策略?
曲玮婷:文化传播对于网红城市的知名度提升起着关键作用。哈尔滨凭借冰雪文化和音乐文化两张特色名片,塑造了独特的城市品牌形象。传播冰雪文化让它成为冰雪之都,哈尔滨之夏音乐会则让音乐之城的形象深入人心。这启示其他网红城市,要深入挖掘自身特色文化,打造专属文化名片。
利用赛事传播效应提升城市品牌也是重要策略。亚冬会开幕式融入冰雕、雪舞、冰雪民俗表演等元素,赋予赛事深厚文化内涵,加深了观众对哈尔滨冰雪文化的印象。一些城市通过举办特色体育赛事、文化节展等活动,将城市文化融入其中,扩大城市影响力,如青岛举办国际啤酒节,让世界了解青岛的啤酒文化和城市魅力。
借助社交媒体传播是网红城市的“流量密码”。KOL在平台分享哈尔滨的旅游资源和文化活动,创造出话题热梗,增加曝光度。其他网红城市也可以鼓励本地自媒体和各地网红达人分享城市特色,利用社交媒体的传播力,提升城市知名度和吸引力。
游客在哈尔滨冰雪大世界园区内拍照留念。
社交媒体与多元产业是发展密码
记者:在社交媒体传播中出现了“冻梨摆盘”“人造月亮”等现象级营销。城市应如何更好地借助社交媒体的力量,推动城市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曲玮婷:在互联网时代,社交媒体对城市发展影响巨大。网红城市首先要借助本地自媒体的力量,挖掘本地流量资源。本地人对城市的宣传真实可信,且能持续输出内容。政府和相关部门可以出台流量扶持政策,助力本地自媒体发展,鼓励他们深入挖掘城市特色,制作优质旅游宣传内容。
同时,与全国各地各领域的知名网红、达人建立长期合作也很关键。合作领域不应局限于旅游、美食,还可拓展到时尚、科技等方面。比如时尚KOL展示城市特色穿搭,科技KOL介绍景区科技应用。借助多元KOL的影响力和粉丝基础,能快速提升城市知名度。
游客的“花式宣传”也不容小觑。可以打造专属线上互动话题,鼓励本地居民、游客和网红达人发布内容时带上话题,汇聚精彩内容,持续积累话题热度。这样能全方位借助社交媒体,让城市在互联网上保持高热度。
记者:为实现网红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在特色经济之外,还可以探索哪些新的增长点?
曲玮婷:网红城市要实现可持续发展,需不断挖掘文化特色并借助新媒体推广。如今网红城市进入4.0产业时代,应围绕产业服务谋发展。
哈尔滨在服务方面已有不少亮点,推出人造月亮等新颖项目,提供羽绒服租赁等贴心服务。上升到产业服务层面,还可进一步挖掘潜力。哈尔滨素有“音乐之城”美誉,在文化创意产业培育上,除举办哈尔滨之夏音乐会,还可通过网络推广,打造特色文化演出品牌,提升文化消费;打造影视文化旅游产品,提升城市知名度;依托本地艺术院校和艺术家,鼓励艺术创作,通过举办展览、集市,将艺术作品推向市场。
其他网红城市也可借鉴这一思路,结合自身文化特色,发展文化创意产业。比如成都在音乐产业、文创产品开发上成果显著,打造了多个知名音乐节品牌,开发出大量具有成都特色的文创产品,既丰富了旅游体验,又创造了新的经济增长点;还可以发展特色产业服务,如三亚在高端旅游服务、康养产业服务方面不断探索,为游客提供更优质、多元的服务,提升城市竞争力。
监制:张宁 策划:李政葳 文图:刘昊
相关阅读:
《“网红城市·如何长红”系列①丨泼天流量过后应防止外燥内虚》
《“网红城市·如何长红”系列②丨冷资源催生热经济,探寻尔滨四季“流量密码”》
《“网红城市·如何长红”系列③丨吴炜华:既要注重系统治理,又要做好文化传承》
《“网红城市·如何长红”系列④丨戴俊骋:呼吁多元化、系统化政策导入》
《“网红城市·如何长红”系列⑤丨戴俊骋:做好流量与基础设施、接待能力之间的“接驳”》
《“网红城市·如何长红”系列⑥︱刘弘涛:告别流量短视,加强文化承载力建设》
《“网红城市·如何长红”系列⑦︱吴必虎:“热点效应”难长久,要深挖城市独特性》
《“网红城市·如何长红”系列⑧︱陈科:人无我有比人有我优更具优势》
《“网红城市·如何长红”系列⑨︱刘琼:持续深耕不断创新,避免“昙花一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