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乡村振兴战略是新时代破解“三农”问题、促进城乡协调发展的重要途径,也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关键环节。《乡村全面振兴规划(2024—2027年)》强调要协同推进农村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以及党的建设,推动乡村全方位发展。在这一进程中,文化自信不仅是乡村振兴的关键精神动力,更是乡村文化传承与创新的核心驱动力。
文化自信的塑造与乡村振兴的实施相互促进、相得益彰。一方面,乡村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构成之一,蕴含着深厚的历史底蕴和广泛的社会认同,构成了文化自信的重要根基。另一方面,乡村振兴迫切需要借助文化自信的力量,以激发乡村居民的内在活力,增强乡村社会的团结力与归属感。
本文旨在从文化自信视角出发,探讨乡村振兴话语体系的构建路径。通过分析乡村文化自信的内涵与重要性,梳理当前乡村振兴话语体系中存在的问题,并结合实际案例,提出基于文化自信的乡村振兴话语体系构建的具体策略。这不仅有助于丰富乡村振兴的理论研究,也为乡村文化振兴的实践提供有益的参考。
乡村文化涵盖物质文化遗产(例如农业遗址、家族宗祠等)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比如传统手工艺、民间艺术表演等)。乡村文化自信的基础在于深入理解和尊重这些丰富的文化资源。乡村文化自信不仅在于保护传统文化,更在于推动其创新和发展,让它在现代社会中焕发新的魅力。同时,乡村文化自信还强调乡村居民对本土文化的认同和接纳,使他们发自内心地尊重和传承乡村文化,从而增强他们对自己家乡的归属感和认同感。
乡村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支撑,蕴含着丰富的历史底蕴和社会认同感。乡村文化自信能激发村民保护意识,促进文化传承、发展与创新,并提升文化认同感,增强归属感和自豪感,为乡村和谐发展奠基;同时,它也是经济发展的动力,引领特色文化产业兴起,实现文化与经济深度融合,文化自信不仅能为乡村振兴注入强大动力,还能在乡村社会治理中发挥重要作用,提升乡村文明程度,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深厚的文化底蕴,助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此外,乡村文化中的生态智慧为现代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借鉴,推动可持续发展;培育乡村文化自信,能推动文化数字化传承与跨地域传播,让乡村文化登上更广阔舞台;通过传承与创新,乡村文化价值不断提升,影响力持续扩大,为乡村全面振兴和文化繁荣贡献力量。
在推进乡村振兴战略之际,需充分注重乡村的本土特质,致力留存其原始风貌,并积极传承与复兴乡土文化。建设美丽村庄,应始终秉持“村要像村”之理念。以江西井冈山神山村为例,该村于保护传统村落文化、维系原始生态肌理、保留乡村社会价值体系与集体情感记忆的基础上,深度挖掘乡村背后的故事及文化基因。同时,借助现代技术与手段,将乡村塑造为具有乡土气息、健康的生态、休闲功能以及历史文化底蕴的特色空间,使之成为人们守望乡愁的重要场所。
可以通过多种方式来传播乡村文化,扩大乡村文化的影响力。例如,建一些文化场馆、艺术画廊之类的实体地方,让大家能实地感受乡村文化。同时,利用互联网和数字技术,搭建诸如官方网站、社交媒体账号这样的在线平台,方便更多人了解。另外,举办乡村文化活动、展示乡村文化品牌等活动,也能吸引更多人参与进来,一起推动乡村文化的传播。
文化认同乃是文化自信的根基。深度发掘并弘扬乡村优良传统文化,可以增进乡村居民的文化认同之感与自豪之情。例如,浙江桐庐的千年古村荻浦,以历史悠久、古建筑、古造纸、古戏曲、古生态和孝义文化而闻名。这个村秉持“古为今用、土为洋用”的理念,通过挖掘传统文化、创新文化活动和推动文旅融合,把文化认同和价值引领很好地结合了起来。这种模式不仅提升了乡村居民的文化素养和精神风貌,为乡村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支撑,还让乡村居民更加自豪,让他们在实践中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积极参与到文化传承和发展中去。
乡村居民作为乡村振兴的主力军,提升其文化自觉意义重大。通过开展文化教育活动,如传统文化讲座、民俗体验班等,促进乡村居民的文化提升与审美进步。同时,利用数字技术提升农民的数字素养,使其能够更好地参与乡村文化建设。例如,《2023年数字乡村发展工作要点》提出通过提升农民数字技能,培养乡村“文化带头人”,推动乡村文化的数字化传承。
政策支持是推动乡村振兴的有力保障。政府应加大对乡村文化建设的投入,制定专项政策,提供资金支持。《乡村全面振兴规划(2024—2027年)》强调要切实重视乡村优秀传统文化的保护和创新,促进城乡文化融合。同时,通过优化地方人才引进机制,吸引更多高素质人才参与乡村建设。
文化与经济的深度融合是助力乡村振兴的关键举措。在乡村地区,文化产业的发展潜力巨大,例如乡村旅游、文化创意产品等,这些产业能够将丰富的文化资源转化为经济优势。以贵州为例,当地通过“非遗+旅游”的创新模式,巧妙地将地方特色文化与旅游资源相结合,打造出具有独特地方标识的文化产业,成为乡村振兴的亮点。此外,采用“文化+产业”的融合发展模式,能够有效推动乡村文化与农业、旅游、教育等多个产业的协同进步。这种跨领域的合作不仅丰富了乡村文化产业的内涵,还显著提升了其附加值,为乡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数字技术为乡村文化的传承和推广提供了新途径。通过建设数字乡村,借助互联网和新媒体等手段,可以更好地保护和传播乡村文化。例如,一些乡村运用短视频、直播等形式展现当地文化,促使乡村文化的影响力持续增强。与此同时,数字技术还能够提高乡村治理的水平,推动乡村治理朝着智能化、专业化的方向迈进。
保护乡村文化遗产是增强文化自信的重要基础。一方面,需着重守护乡村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像传统手工艺、民俗艺术以及方言等等;另一方面,要推进文化创新,把这些遗产转变为现代文化产品与服务。例如,一些乡村借助举办文化工作坊、讲座、展览等方式,把传统文化和现代生活相互融合,提高了乡村文化的吸引力。
在乡村振兴的探索中,我们应高度重视文化自信的重要意义,通过构建基于文化自信视角的乡村振兴话语体系,提升文化自信,为乡村振兴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推动乡村社会的全面发展,真正实现乡村的全面振兴,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奠定坚实基础。
作者:运城学院中文系副教授 张向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