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传统文化不仅是乡村历史与精神的承载体,更是乡村发展内在动力的重要来源。在乡村振兴的大背景下,如何在治理的框架下加强传统文化的保护与合理利用,成为了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亟需思考的问题。传统文化的保护和发展不仅关乎乡村的文化传承,更对乡村经济、社会治理、民生改善等方面具有深远的影响。
根植于农业、民间艺术、传统建筑和风俗中的中国传统文化是乡村生活的基础和中华文明的缩影。然而,伴随着城市现代化的加速,大量乡村人口涌入城市,乡村人口减少,使得一些地方的传统文化逐渐流失,部分地区面临文化传承的断层,这种情况令人惋惜, 同时也提醒我们保护与传承刻不容缓。这一现象引发了人们对传统文化传承与保护的深切关注。为有效应对这些问题,必须采取一系列具体措施,让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继续焕发活力。
在乡村振兴的征程中,传统文化的保护与利用至关重要,需要多方面的支持与努力。政府的支持尤为关键,应合理规划财政预算,为文化保护项目提供稳定的资金保障,确保项目顺利实施。同时,建立完善的文化遗产保护法规体系,明确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的责任与义务,为文化遗产保护提供坚实的法律支撑。此外,加强专业人才的培养与引进,提升从事文化遗产保护人员的素质和专业能力,是确保保护工作高效、有序进行的重要保障。推动乡村文化遗产的可持续利用也是文化保护的关键环节,通过文化旅游、特色手工艺等产业的开发,将传统文化资源与现代经济活动相结合,既能为乡村带来经济增长和社会效益,又能提升乡村的经济实力,促进文化资源的多元化转化,推动乡村振兴,形成良性循环,为乡村的长远发展注入持续动力。
在保护传统文化的过程中,传统文化的创新性发展不仅依赖于对其历史价值的尊重,还需要与现代技术相结合。通过数字化、虚拟现实等科技手段,为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展示提供全新的途径。数字博物馆和虚拟平台能够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打破传统文化的局限性,提供更加互动和沉浸式的体验,吸引不同年龄层的参与者。与此同时,文化活动、文化场所的建设以及文化培训的开展,能有效增强民众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通过系统化的文化活动组织,加强居民对本土文化的了解与认同,激发其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的自觉性。在现代社会,传统文化的保护不应仅仅局限于对过去的保存,而是在满足现代生活需求的基础上,赋予其新的生命力,让其在多元化的文化生态中发挥独特而深远的影响。
从乡村治理的角度来看,传统文化的保护和利用与乡村振兴紧密相连。乡村的振兴离不开文化的复兴,传统文化作为乡村的重要精神资产,其保护与合理利用,不仅能够增强乡村的文化软实力,还能推动乡村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全面发展。传统文化是乡村振兴的“精神动力”,农村社会长期受到农耕文化的影响,形成了丰富的民俗、礼仪、伦理道德、村规民约等社会行为规范。这些文化传统为乡村的和谐稳定提供了精神保障。在乡村振兴过程中,面对产业转型、生活方式变化等诸多挑战,传统文化为乡村社会注入了持久的生命力。
为了实现传统文化的有效保护与利用,政府应制定系统的保护规划,确保传统文化资源的有效保护。在此基础上,传统文化的保护与利用应紧密结合乡村经济发展,促进文化产业与农业、旅游等产业的深度融合。开发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产品、打造文化品牌以及做强文化产业,是将丰富的传统文化资源转化为可持续经济优势的有效途径,能够推动乡村经济多元化发展,实现文化与经济的良性互动。与此同时,加强对传统文化的宣传与推广,能够有效提升乡村文化的社会认同感和影响力。通过组织文化活动和促进文化交流,能够让更多人了解和参与乡村的传统文化,这不仅提升了乡村文化的可见度,还增强了外界对乡村文化的关注和认同。随着文化的广泛传播,乡村的传统文化逐渐成为吸引外部资源和人才的重要力量,为乡村振兴注入新的活力。
村社区居民作为文化传承的主体,应积极投身文化保护工作。政府和社会应创造条件,如组织多样化的文化活动、建设便捷的文化场所、开展定期的文化培训等,增强居民的文化认同感和参与感,让他们对本土文化有更深的自豪感与归属感,共同守护乡村的文化根脉。保护乡村文化需要各界的共同努力。吸引社会组织、民间机构和志愿者参与,能为文化保护带来更多资源和新想法。政府、社会和居民携手合作,可以形成多层次的保护机制,让传统文化得以持续传承。这种合作不仅拓宽了保护的覆盖面,还能让乡村文化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生命力。在实际操作中,政府可设立专项基金,用于修复老建筑、保存非遗技艺等,为文化保护提供稳定的经济支持。通过这种方式,乡村文化得以在保护与发展中找到平衡,同时为未来留下宝贵的文化财富。同时,鼓励企业和社会资本的参与,通过合作开发文化旅游项目,不仅为乡村带来经济效益,还能推动传统文化的保护与创新发展,达到双赢的效果。在教育方面,将传统文化教育融入乡村学校的课程体系,培养青少年对本土文化的认同感和传承意识,为传统文化的可持续传承奠定基础。通过这些综合措施,可以有效实现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同时推动乡村经济的转型升级,促进文化与经济的有机结合,使乡村在现代化进程中保有独特的文化魅力和生命力。
作者:曹恒瀚,四川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