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强调“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聚焦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目标,就“深化文化体制机制改革”作出重要部署,提出“优化文化服务和文化产品供给机制”的改革任务。发展高质量的公共文化服务,可以更好保障人民群众的文化权益,补齐我国乡村文化发展的短板,是进一步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重要任务之一。
随着经济社会的迅猛发展,乡村公共文化服务在“三农”工作全局中的地位日益凸显,其发挥的作用也愈发重要。它不仅关乎乡村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的丰富与提升,更是推动农民精神生活富足的关键所在,对于增强乡村群众的精神获得感、幸福感具有深远的意义。目前,乡村公共文化基础设施不断改善,公共文化服务内容不断供给,乡村群众多样化、个性化、区域化的文化需求也日益增强,以高品质公共文化服务为乡村振兴增添新动能,这就需要借助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下移重心、下沉资源,进一步加强乡村公共文化空间建设,增加基层优秀文化服务与产品供给,补齐基层公共文化设施短板,缩小城乡间公共文化服务资源差距,更好赋能乡村振兴发展。
加强乡村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和项目建设。首先,要因地制宜开展基础设施和项目的实地调研,充分考虑乡村各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特别是在文化服务方面的需求、乡村文化资源储备状况、乡村人口结构和特点等,根据广大农民的需求和意愿,结合地方实际,有计划、有标准地建设图书馆、文化礼堂、艺术广场等。深化拓展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在乡村落地全覆盖,强化实践站的内容建设,让优秀文化通过文明实践站为更多群众所深入了解和感知,为人们在乡村本土提升文化水平、充盈精神世界提供公共文化空间。其次,优化公共文化服务基础设施和项目布局,一方面是保证资源的合理高效利用,确保在乡村地区的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的均衡性和适切性,既满足乡村群众的正常文化需求,又避免同质化现象带来的设施空置情况。另一方面,促进农村、城市社区公共文化服务资源整合和互联互通,在项目布局上充分考虑不同群体的不同需求,解决好城乡之间公共文化服务不平衡问题。再次,强化公共文化服务基础设施和项目投入。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经费所占公共财政支出的比例,直接反映着公共文化服务的水平和质量。要建立起以政府投入为主体的更加多元的投入机制,更好地保障乡村公共文化设施的建设、运行、维护。同时,完善社会力量参与乡村公共文化服务的配套体系,鼓励社会资本和文化企业主动参与乡村文化建设,挖掘乡村文化资源,优化公共文化设施结构,推动公共文化产品的生产和供给。
推动公共文化数字化建设赋能乡村振兴。促进互联网技术在公共文化服务领域的融合与应用,通过搭建线上服务网络和平台,可以更有效地为乡村提供高质量公共文化服务和产品,让乡村群众足不出户可以与城市一道,享受公共文化精品的熏陶。当前,一些地方有推出“数字博物馆”“网络剧院”“线上图书馆”等在线公共文化服务,通过数字化载体提供高品质、高便捷度的文化大餐,为广大群众超越时间、空间限制,享受优秀公共文化产品提供了可能。乡村群众可以通过在线平台更加全面了解优秀文化,也可免费、便捷、丰富地获取文化产品,极大丰富了精神文化生活。公共文化数字化建设,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方向,未来需要进一步把服务城乡基层特别是农村作为着力点,打通各层级公共文化数字平台,积极发展云展览、云阅读、云视听、云体验,通过建设智慧博物馆,打造智慧广电、电影数字节目管理等信息数字化服务平台,不断缩小城乡之间的数字鸿沟。大力建设网上图书馆、网上大课堂、网上剧场、网上展览、节目直播等公共网络文化栏目,为乡村群众提供文化演出、书画展览、主题教育、健康讲座等内容丰富的精神文化盛宴,让百姓足不出户轻松享受数字阅读、文艺展示、网络课堂等网上专题服务。同时,利用大数据分析技术,根据乡村特点、基层百姓需求进行个性化文化推荐,满足用户多样化需求。例如浙江省打造了“浙里文化圈”的应用系统,让居住在乡村的群众也可以随时随地享受各类文化惠民的服务和别致的文化线上体验,通过公共文化数字化真正缩小城乡在文化资源供给参与方面的差距。
创新乡村公共文化产品供给模式。推动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赋能乡村振兴,一个重要方面在于推进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一体建设。提升城乡文化服务供给的适配性、丰富性和吸引力,确保供给内容能够满足不同人群的需求,是提升文化服务供给效能,促进精神文化生活品质提升的关键环节。一是精准适配不同群体文化需求,充分考虑居住乡村的人民群众在文化背景、生活方式和精神需求上的差异。针对乡村居民,文化服务要侧重于乡土文化的传承与实用性文化知识的传播,供给内容可涵盖传统节庆活动、非遗传承、农业科技文化普及等,增强文化服务供给内容的实用性。二是拓宽文化服务供给内容来源,完善以城带乡、城乡融合的文化发展体制机制,充分整合市、区县、街道乡镇、社区村庄各层级文化资源,将乡村独特的民俗文化、传统技艺等融入城市文化服务供给体系,并将城市的现代艺术、科技教育等引入乡村,实现城乡文化服务供给内容互补。发挥城市带动辐射作用,加快城乡间文化要素双向流动。三是促进乡村文化产业发展激发供给活力。发展文化产业是乡村文化振兴的重中之重,推动乡村文化活化利用和乡村产业创新发展,不仅能传承和创新乡土文化,还能促进农民经济增收。我们要深入挖掘乡村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刻内涵,借助数字技术将抽象、静态的文化资源具象化、动态化,通过科技赋能提升文化体验,将新理念、新业态、新模式合理融入乡村文化产业,创新文化服务内容,以高质量乡村本土文化供给增强人们的文化获得感、幸福感。
建立优质文化资源直达基层机制。党的十八大以来,覆盖城乡、便捷高效、保基本、促公平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加快形成。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正在从“基本型”向“发展型”“多元型”迭代,建立优质文化资源直达基层机制,是优化文化服务和文化产品供给机制的重要举措。一方面,要坚持“优质”原则,通过文化活动的创新,特别是结合时代特点对呈现形式、展现效果的再造,培育出更为丰富的文化活动及产品形态,确保提供的文化资源质量高、内容好,满足乡村基层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另一方面,要坚持“直达”原则,减少中间环节,使优质文化资源能够直接、快速地送达基层。充分了解乡村群众的所需所盼,以贴近基层、贴近生活为导向,把群众自己能参与、自己喜欢的文化活动平台搭到乡村家门口。持续推进“文化惠民”“网络惠民”工程,通过一系列贴近群众、形式多样的文化活动,让广大民众在家门口、在互联网上就能享受到高质量的文化服务,进一步丰富群众性文化活动,让文化之花在基层绽放得更加绚丽多彩。
培育和引进乡村文化建设人才。人才,是文化繁荣发展的重要因素,也是加强乡村公共文化服务发展,促进乡村文化振兴的战略资源。保证高质量公共文化服务源源不断,必须要有大批量的优秀文化人才加入乡村振兴队伍。文化的繁荣与发展需要人才作为支撑,而人才的培育又是一个长期且复杂的过程。以高品质公共文化服务赋能乡村振兴,一方面要育才,从农民群众之中选拔、培养人才。通过加大资金投入,建设人才培养基地、开设培训课程等方式,提升本土人才的综合素质和能力,鼓励本土人才积极参与乡村文化建设,激发乡村自身的文化活力。另一方面是引才,“引导企业家、文化工作者、科普工作者、退休人员、文化志愿者等投身乡村文化建设,形成一股新的农村文化建设力量”,如浙江创新实施文化特派员制度,从全省宣传文化系统、相关机关、高校、文化文艺学会等选派优秀文化人才,赴乡镇(街道)、结对村(社区)开展乡村基层文化建设,就是通过人才加盟把文化注入乡村,激活乡土文化活力、壮大乡村文化产业。再次,要营造引才聚才的环境,展现乡村文化建设的发展前景,落实乡村振兴人才支持计划,建立以创新质量和实际贡献为导向的评价体系,让用心用情用功的文化创作者、文化服务者脱颖而出,让乡村吸引人、留住人,引导人才要素向乡村流入,形成用事业激励人才、让人才成就事业的生动局面。(金程远 福建师范大学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