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完善乡村振兴投入机制”。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作为我国高等教育体系中的中坚力量,数量占据我国普通本科高校“半壁江山”以上,肩负着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人才培养、教育教学、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等重要使命。在乡村振兴的伟大实践中,其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如何看准优势,用好用足比较优势,激发“协同效应”“乘数效应”,助力实现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已成为该类高校和政府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
推进乡村振兴为什么要用好比较优势
“比较优势”(Comparative Advantage)是19世纪英国经济学家大卫·李嘉图在国际贸易理论中提出的一个著名概念,其强调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各国应专注于最擅长的领域,避免低效竞争,从而实现全球经济的合作共赢。由此可见,比较优势的核心就是“鼓励扬长避短,专长能够创造价值”。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要用好比较优势必然逻辑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本身来说,各地乡村资源禀赋不同,解决发展不平衡问题,要因地制宜用好比较优势。一个地区在乡村振兴发展中不能跟风随大流,盲目追求“高大上”和“大而全”,要遵循经济社会发展规律,立足自身实际,走富有地域特色的高质量发展之路。二是从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的功能定位来说,“地方性”“应用型”的特征与地域乡村的比较优势是相耦合的。我国高校以人才培养定位划分,有研究型、应用型和职业技能型三大类型;以隶属关系划分,有教育部直属、中央各专业部委所属和地方高校。地方高校受地域性特征影响,较其他类型高校的绝对优势并不明显。然而,地方高校具有“地方性”“应用型”特征,有明确的产业或行业面向,注重产学研用结合,与区域协调发展、共生共荣,也恰好能形成比较优势,使其在乡村振兴中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
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有哪些比较优势
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绝大部分是1999年后新建或升格的普通公办和民办院校,与研究型高校相比,其在目标定位、学科建设、专业设置、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方面更注重服务地方。据粗略估算,我国共有60多万个行政村,200多万个自然村,在乡镇及村落中生活着6亿多农民群众。助力乡村全面振兴,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大有可为”“大有作为”。而找准“比较优势”是首要任务,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切入:
一是扎根地方办学与支撑城乡融合发展相衔接。推进城乡融合发展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目标之一,乡村振兴是乡村和城市的共同任务。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通常依托地方,熟悉区域城乡经济、文化、社会等各方面情况,与当地政府、行业企业和城镇乡村有着密切的联系。这种地域性的比较优势,使其能够精准对接区域战略、瞄准关键领域,带动各类资源要素更多下乡,推动城乡融合发展。例如,浙江科技大学扎根地方,充分发挥学校教育、科技、人才、文化等比较优势,与台州市天台县南屏乡结对帮扶,帮助南屏乡前杨村从默默无闻的小村庄,发展成为了当地财富和发展的典型示范村。吉林建筑大学与龙井市勇成村建立包保帮扶关系,抓好地方产业发展优势,通过创办专业合作社等服务方式,助力乡村产业融合发展。
二是学科专业设置与乡村产业融合发展相衔接。地方高校依靠地方财政供养,服务乡村振兴是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应有之义。乡村振兴发展需求同时也牵引着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学科专业布局的优化。乡村产业融合创新发展需要农工、农理、农文、农医等多学科交叉融合。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通常根据地方经济发展需要设置相关学科,重视新农科、新工科专业建设,致力打造产教融合新范式,因此在促进乡村振兴的学科融合、产教融合、科教融合上具有本土优势。例如,许多地方高校具有区域优势学科专业,这为乡村产业创新融合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支持和人才保障,有助于培育乡村新产业新业态。
三是人才培养体系与乡村人才队伍需求相衔接。乡村振兴的关键要靠人才来推动,需要一大批能沉下去、且“留得住、干得好”的应用型人才。而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注重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特别看重培养适应产业发展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能够通过校地、校企合作、实习实训基地建设等途径,促进人才培养与地方乡村经济发展需求接轨。同时,应用型本科高校的师资队伍建设,注重“双师型”教师培养,要求教师既有较高的学术水平,还要有扎实的专业技能和丰富实践经验。通过挂职锻炼、科技特派员等途径,这种“双师型”教师能够在支农、助农、兴农中发挥特色优势。此外,高素质农民是乡村振兴的“主力军”,应用型本科高校可以凭借教育教学优势,联合地方开展职业技术技能培训或继续教育,助力培养一大批有文化、懂技术、会治理的新型职业农民。
四是高校特色文化与乡村文化守正创新相衔接。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与区域文化相融共生,其办学发展历程与地方文化特色结合紧密,因此在地方文化传承创新方面更有活力。该类高校可以从校史文化和地方文化中寻找脉络,通过建立地方文化研究机构、援建乡村地区文化馆站、参与乡村文明建设等方式,推动乡村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助力发展乡村特色文化产业。如湖南省永州地区部分高校基于永州“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独特底蕴,通过帮助打造文旅深度融合品牌,推动以文化引领乡村振兴,并取得较好的成效。此外,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还可以借助校园特色文化“辐射力”,保护和传承地方传统文化,如可以通过学校图书馆搜集、整理地方文献,深耕方志资源,活化非遗资源,为实现乡村全面振兴注入文化活力。
五是新型智库建设与提升乡村治理效能相衔接。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智库在当地政府、企业事业单位和社会组织之间扮演着更紧密的桥梁与纽带角色,积累了丰富而又有地域特色的学科资源、人才力量与科研实力。通过在乡村振兴各个领域开展应用科研服务,地方高校智库不仅可以为当地政府提供决策支持,还能通过融入校地合作、校企合作等多种形式,更好地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此外,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是我们国家推进基层社会治理现代化的重要内容,提升乡村治理效能是推动乡村振兴的重要保障。乡村治理现代化是由多元主体来实现的,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在为乡村治理提供“智囊团”“思想库”的同时,也是自身做强新型特色智库的成长过程。只有自觉融入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建设大局,才能建成优势明显、特色突出的新型智库。
如何在服务乡村振兴中发挥比较优势
用好用足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的比较优势,可以最大限度提高优势资源利用效率,把潜在优势充分转化为推动发展成效。
首先,要在潜能上蓄势。办学特色、服务地方是应用型本科高校持续发展的活力源泉。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要抓住教育强国带来的新机遇,在比较中认清自身特色与优势,找到差异化服务乡村振兴的着力点。比较优势大多数都有潜藏性,需要有敏锐的发展眼光和缜密的系统思维进行挖掘。这就要求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管理者既要熟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办学治校规律,看清自身的独特资源,又要谙悉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规律,敏锐识别国家发展需求,在此基础上将“潜能”转化为“势能”,从而聚焦聚力服务乡村全面振兴。
其次,要在全局上谋势。比较优势具有相对性。一个地方高校的比较优势,可能在另一个地方就不是;同理,与另一个地方相同的禀赋,也可能在同一个地方就不是优势。因此,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服务乡村振兴,要运用好全局与局部的辩证法,做到从全局谋划好一域、以一域服务好全局。这就要主动融入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大局,与地方、企业、社会等各界联动,深化协同增效。此外,比较优势是多维度的,不仅包括教育教学、科研技术、人才培养,还包括党建优势、治理效能等多个方面,需要管理者在学校改革发展全局中识局、谋局和布局。
再者,要在创新中乘势。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强调社会历史发展的辩证法。从这一角度出发,比较优势并不是静止不变的,而是历史的、动态的。一方面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的比较优势与时代发展背景密切相关,初始阶段“先天禀赋”会随着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变化而改变,另一方面比较优势也会随着其他高校的赶超而逐渐弱化。这就要求高校管理者要下好创新驱动“先手棋”,要在不断创新中培育新的比较优势,不断推动传统比较优势迭代升级。此外,用足用好比较优势也需要管理者从思维和方法创新方面不断拓展深化。(张师辉,福建理工大学党政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