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扎实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作为促进乡村振兴的重要手段与重要组成部分,教育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也是新征程上加快建设农业强国的关键要素。乡村振兴战略是党中央在新的历史时期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在乡村振兴建设过程中,教育始终占据着重要地位、发挥着重要作用,是推动乡村振兴的关键力量。必须充分认识教育赋能乡村振兴的重大价值意蕴,探寻教育促进乡村振兴的具体路径,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提供有力人才支撑。
何以可能:教育为乡村振兴聚力赋能
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乡村要振兴,教育当先行。长期以来,教育在促进乡村全面振兴、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促进作用。
促进乡村人才培养。乡村要振兴,关键在人才,关键靠教育。教育是破解乡村产业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人才缺乏难题的重要突破口。教育的本质是育人,通过强化思想道德修养、教授科学文化知识、提升专业技术能力等,培育符合乡村振兴建设要求的专业型、技能型、创新型、复合型人才。具体来说,教育通过培养适应新时代新农村建设的农村产业发展人才、公共服务人才、基层治理人才、生态文明人才等一大批更懂农业的高素质新“三农”本土人才,汇聚乡村振兴人才力量,形成赋能全面乡村振兴工作的“智囊团”,为乡村振兴输送源源不断的人才队伍,以人才培养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促进文化传承创新。保护传承乡村文化,是乡村振兴的核心要义。教育是传承地方传统文化和乡土知识的重要途径。“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不能光看农民口袋里票子有多少,更要看农民精神风貌怎么样”。乡村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不能局限于实实在在的各类物质、非物质文化遗产、遗迹,更关键的是要传承弘扬其思想理念、思维方式。教育肩负着文化启蒙、传承与创新的重任。其在乡村振兴中的作用不仅限于人才、经济、产业和技术方面,更体现在文化传承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养塑造层面。通过完善新时代乡村文化教育体系,引导当代青年传承优秀传统农耕文化背后所蕴含的深厚人文精神,培养年轻一代的文化自信,激发青年对乡土文化的热爱,厚植文化振兴根基。
促进乡村治理现代化。乡村治理是国家治理的基石,也是乡村振兴战略任务中的重要一环。有效治理是构建和美乡村、推动乡村振兴的重要方式。一方面,乡村治理人才是乡村振兴建设的“细胞”,是乡村振兴建设的“一线力量”。教育为乡村治理提供坚强智力支持,培育了一大批德才兼备、知农爱农为农的乡村治理优秀人才。另一方面,通过普法教育宣传法律知识、乡规民俗与伦理秩序,引导村民知法守法用法,引导村民参与乡村民主管理。此外,教育在推动乡村治理现代化过程中,坚持德治,以德育人,成风化俗,有效增强村民思想道德素质,激活乡村治理的强大内生动力,促进农村“自治、法治、德治”的有机结合,提升乡村治理民主化、法治化、现代化水平。助力乡村更加和谐、有序,充满活力。
促进乡村产业升级。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乡村产业振兴需要一大批更有知识更加专业的人才。一方面,教育为乡村产业振兴培养高质量新型人才,促进农村产业高质量发展。通过大力发展职业教育与农民继续教育,开设符合乡村振兴建设需求的涉农类专业课程,可以培养一批懂技术、会经营、善管理的新型职业农民和乡村企业家。借助高素质人才提供的技术与资源,将科研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促进乡村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另一方面,教育为乡村振兴培养农业科技创新人才,激发乡村创新创业创造活力。建立灵活的农业科技创新人才培养机制,强化农业企业科技人才的培养。教育与科创实践相结合,通过举办创新创业大赛、建立乡村创业孵化平台等方式培育农业企业科技人才、农业科技推广人才,为乡村科技发展注入新动力,助力乡村产业振兴。
提升村民生态保护意识。教育在提升村民生态环境保护意识方面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一方面,通过开展生态文明宣传教育,弘扬生态文化,培育村民生态道德和行为准则,提升村民生态环境保护意识。引导他们深入践行生态文明思想,像爱护生命一样爱护生态环境,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另一方面,通过开展生态文化活动,传播生态文明理念,培育绿色消费观念。激发村民参与保护生态环境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引导村民从多个角度理解“绿色生产生活方式”,并积极践行新的生产范式和生活方式。助力美丽乡村建设,促进乡村更加美丽,更加宜居。
何以可为:教育赋能乡村振兴的实践进路
教育赋能乡村振兴是一项系统工程,需从建立高质量教育体系、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创新乡村振兴人才培养模式、发挥乡土文化教育优势等方面综合施策,真正发挥教育赋能乡村振兴的核心作用,绘就“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壮丽蓝图。
要建立高质量教育体系,形成乡村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布局。乡村振兴靠科技、科技创新靠人才、人才培养靠教育。第一,尝试构建乡村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布局。乡村振兴是一篇大文章,需要各类人才共同来书写。不管是乡村振兴建设人力资源“存量”的开发,还是乡村振兴建设“增量”的培养,都要求必须紧密结合全国乡村振兴发展需求,构建一个面向乡村、服务乡村、振兴乡村的现代教育、科技和人才体系,提升乡村振兴人才供给力度,提升农村人才培养质量。通过培养高素质的综合型、应用型“三农”人才助力乡村振兴建设。第二,推进乡村智慧教育建设,助力乡村教育高质量发展。数字时代,乡村教育必须紧跟时代,积极推进教育内容、教育手段和方法的现代化。以智慧教育、数字教育扩充乡村教育资源,实现优质资源的普及和共享,赋能乡村教育优质均衡高品质发展。第三,加强乡村师资建设,打造一支政治强、素质好、专业硬、技术高的乡村教师人才队伍。政府应将乡村教师队伍建设摆在优先发展位置,出台乡村教师“引育留用”、职称评聘、继续教育、学历提升等一系列支持政策。建立乡村教师高质量发展培训体系,培养一批有深厚乡村情怀、有教育家精神的高素质教师人才,推动乡村高质量发展。
要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建立匹配乡村产业振兴的职业教育体系。职业教育与社会经济发展紧密相连,对促进就业创业、助力经济社会发展、增进人民福祉具有重要意义。第一,加大职业教育经费投入。夯实农村地区职业教育设施与师资力量,让职业教育成为乡村振兴战略的“加油站”,为农村培养更多年轻的技术型人才。第二,构建涉农专业建设新格局。政府部门应加大职业教育领域涉农专业建设的资金支持,打通职业教育与普通本科教育、成人教育渠道,推动人才培养资源的转化和利用,完善乡村振兴人才培养链,建设乡村振兴人才“蓄力池”。升级、整合、优化涉农专业,培养符合乡村振兴建设要求的高素质“兴农人”。第三,建立匹配乡村产业振兴的农村职业教育体系。农民是乡村振兴的主体,应该让农民唱主角。乡村振兴背景下,职业教育更需突出“农”字特色,写好人才培养赋能乡村振兴的职业教育答卷。职业院校可尝试探索面向乡村的专项招生考试制度,尝试举办全日制办学,或根据农村发展实际需求设立非全日制的、业余的办学模式。将广大农民的职业教育纳入农村职业教育体系,开展多方位、多层次、系统化的涉农知识、技能培训,推动形成同乡村振兴建设需求相适应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助力农业农村现代化。
要创新乡村振兴人才培养模式,精准赋能乡村振兴。第一,建立可持续发展的乡村振兴人才培训、产出体系。建设线上线下相结合的乡村教育培训体系,开展长期性、系统性、实践性、专业化的农业技能培训。第二,探索订单式、套餐式人才培养模式。与政府、高等院校、企业合作开办“定制村干”“订单班”,定向培养农业专业技术人才、农村治理人才,为乡村振兴培养“下得去、留得住、干得好”的生力军,有效解决农业人才与乡村振兴建设事业不匹配的问题。第三,打造高素质青年农民数字教育专题培训班。强化农民数字教育培训,科学设置培训内容,为农民提供多元化、全方位以及多层面的数字教育培训。通过数字教育有效提升农民使用数字化“新农具”的能力,培养一批扎根农村的“数字新农人”,助推农民利用数字技能进行农业生产、从事农业经营管理与销售农产品,助力农村产业转型升级。
要发挥乡土文化教育优势,助力乡村文化传承与创新。第一,开发乡土文化课程。整合乡村历史文化、民间艺术、传统手工艺等资源,开发具有本土文化特色的课程,通过课程教学,让村民与青年了解乡村文化的内涵与价值,熟悉家乡的风土人情、文化历史底蕴,产生爱乡、荣乡的自豪之情,提升村民的文化自信。第二,开展乡村文化传承活动。组织开展乡村特色文化活动,展示乡村深厚文化底蕴。如民俗文化展览、传统手工艺制作、乡村文化知识竞赛、传统技艺比赛、寻找最美乡村匠人等。让村民亲身体验乡村文化的魅力,提升乡村文化传承创新意识,把传承乡村传统文化化为村民的自觉行动。第三,加大乡土人才培育力度。通过丰富系统的乡土文化教育,培养扎根乡村的高素质乡土文化推广人才、乡土技术人才,为乡村振兴培养更多懂乡村、知晓乡土文化的乡土人才,助力乡村文化振兴。
教育赋能乡村振兴,不仅需要教育系统内部优化调整,更依赖于政府的政策引导与社会的资金支持,吸引全社会共同参与教育赋能乡村振兴建设。概言之,教育是推进乡村高质量发展,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中,教育必须担起振兴乡村的时代使命,发挥其智力与人才支撑优势,在农村特色产业引领、涉农科技人才培养、乡村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乡村教育改革、乡村生态环境保护、乡村治理能力现代化、乡村基层组织建设等方面发力,助力乡村全面振兴。
作者:朱应开 福建师范大学博士研究生、泉州师范学院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