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劳动教育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的重要内容,是为发展新质生产力培养新型劳动者的重要途径。在新质生产力理论指引下,深刻领悟创新大学生劳动教育的时代价值,积极探索新时代劳动教育的实践路径,对于全面落实教育强国战略,助力新质生产力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如今,乡村振兴战略是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一环,劳动教育与乡村振兴战略的相融合,为乡村振兴带来了新的生机与活力。“撸起袖子加油干”,在劳动中致富,在劳动中幸福,在劳动中获得,万千成绩的取得都离不开精耕细作。乡村振兴大发展中,劳动是第一要素,也是最关键的要素,活跃在乡村经济、文化等多个领域,赋予乡村鲜活的生命力。劳动在乡村振兴的大潮中扮演着核心角色,激发了农民的创造力和积极性,促进了乡村产业升级。
乡村振兴的美好画卷,底色是奋斗,是劳动。遍野丰收,是汗水浇灌出的希望,是勤劳双手编织的成果。当前全国各地大力推动乡村产业创新升级发展,其驱动力就是劳动,劳动力在乡村经济发展中具有重要性,不仅是推动产业变革的动力,更是实现乡村振兴的基石。
在农业生产领域,农民们正以科技创新为引领,不断探索和推广节水灌溉、高效施肥、智能管理等现代农业技术。这些技术的应用,如同春风化雨,滋润着广袤的田野,为农作物的生长提供了有力的保障。节水灌溉技术的推广,使得水资源得到了合理利用,不仅减少了水资源的浪费,还提高了灌溉效率。高效施肥技术的应用,使得肥料得到了更科学的配比,既避免了过量施肥带来的土壤污染,又确保了作物的营养需求得到满足。智能管理的实施,则让农业生产更加精准化、自动化,减少了人力成本,提高了生产效率。农民们的辛勤劳动,伴随着这些现代农业技术的应用,带来了显著的成果。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得到了显著提升,农民的收入也随之增加。这不仅让他们过上了更加幸福的生活,也为国家的“米袋子”增添了分量,保障了国家的粮食安全。
特别是智慧农业的火速发展,更是让农民在劳动中找到了新生智慧和力量。山西临汾曲沃县在仲夏时节,以科技创新引领农业现代化,实现了传统农业向数字化、智能化转型的华丽转身。该县积极运用5G、大数据等先进技术,在智慧农业领域取得了显著成果。“一键灌溉”和“五良”集成技术的应用,是曲沃县智慧农业发展的亮点之一。在北董乡裴南庄村的“吨半粮田”示范基地,通过物联网控制系统,实现了对农作物的精准灌溉,有效提升了节水效率。同时,推广“五良”集成技术,包括良田建设、良种推广、良法应用、良机配套和良制运用,全面提升农业生产的科技含量和效益。史村镇张范村日光产业园的第六代新型智能温室大棚,更是树立了数字农业发展的新标杆。通过传感器、探测仪等物联网设备,实现了对蔬菜生长环境的实时监测和自动控制,提高了单位面积产量和资源利用率。此外,曲沃县国胜渔业专业合作社实施的“鱼菜共生”项目,以及大棚帆布包养鱼项目,构建了养殖效益和生态效应双赢的新格局。这种“鱼帮菜、菜帮鱼”的互利关系,不仅提高了养殖效率,还实现了水资源的循环利用和环境保护。曲沃县的这些创新实践,不仅推动了农业生产的现代化,也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新的活力。通过科技创新,曲沃县正逐步构建起一个高效、环保、可持续发展的现代农业体系,为全国农业现代化发展提供了宝贵经验。
在乡村旅游业中,劳动者们同样展现出了无限的创意和活力。他们将传统手工艺与现代创意相结合,打造出一系列独特的旅游产品。这些产品不仅具有极高的观赏价值,更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体验乡村风情。尤其是各地全域旅游创新发展中,各地的非遗已经成为响亮的招牌和名片,为旅游发展带来源源不断的新动力。 霞冰是广西钦州市灵山县平南镇硖木村人,自幼生长在竹编世家。她对竹编文化的热爱驱使她返乡传承这一非遗技艺。面对灵山竹编的衰落,霞冰毅然决定回归,从开网店、做直播到改进技术、增加创意,她带领村民让竹编产业焕发生机。霞冰不仅继承传统技艺,还不断创新,将竹编技艺与现代市场需求相结合。她推出的竹编猫窝成为爆款,并衍生出一系列宠物用品,获得多项设计专利。她注册的“刘家人”竹编品牌,不仅为传统竹编注入新活力,也为乡村振兴贡献了力量。霞冰的“公司+基地+农户”模式,以及非遗+旅游的新业态,为传统竹编工艺开辟了新的发展道路。她的坚持和创新,不仅让竹编行业重焕生机,也为乡村振兴提供了新的思路。
多样化旅游产品的开发和推广,不仅丰富了乡村旅游的内涵,也为乡村带来了可观的收入。旅游业的发展,带动了餐饮、住宿、交通等相关产业的发展,为乡村经济注入了新的活力。劳动者的创造力和积极性是一切发展的源泉。正是他们不畏艰辛,勇于创新,才使得乡村经济得以蓬勃发展。
在乡村振兴的大潮中,劳动者们不仅是产业发展的推动者,更是乡村文化的传承者。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中,劳动者们学习新的种植技术,如绿色有机种植、生态循环农业等,不仅提高了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也提升了产品的附加值。在乡村服务业中,他们提供优质的乡村旅游服务,从导游到民宿主人,从餐饮服务到文化活动策划,每一个环节都体现了劳动者的用心和热情。柳城县凤山镇对河村塘进屯,坐落于融江之畔,自然风光旖旎,旅游资源丰富。曾被评为柳州市“十大美丽乡村”和自治区四星级乡村旅游区。近年来,村民韦勇克、张灵飞、阮俊迪看准家乡发展潜力,毅然返乡创业,致力于开发乡村旅游资源。三人筹资20多万元,建设景区门楼、码头公厕、并购买露营装备、烧烤架等,通过出租盈利。国庆期间,景区游客络绎不绝,自驾游成为主流。韦勇克等人计划在蚂拐洲开辟新的露营基地,引进低空飞行等旅游项目,吸引更多游客。随着游客增多,韦勇克等人聘请村民维持景区秩序、清洁卫生,实现村民在家门口就业增收。此外,村民纷纷利用景区商机,自制特色小吃如豆粉馍、冰糖酸等销售,进一步增加收入。柳城县通过充分挖掘乡村旅游特色资源,形成文化与旅游、娱乐、餐饮相融合的产业体系,吸引了大量村民返乡创业、就业,为乡村振兴注入新活力。
在乡村工业和服务业领域,劳动者的技能提升和创业精神同样至关重要。他们通过培训学习,掌握新技能,成为行业的佼佼者。许多农民走出家门,创业办厂,不仅为自己创造了就业机会,也为乡村创造了新的经济增长点。刘定才是凤山县思源社区人,早年在外拼搏二十余载,历经学徒、服务员、货车司机等岗位。16年前,他夫妻俩在浙江开设服装厂,事业有成。近年来,刘定才响应国家乡村振兴战略,返乡创办了凤山县辉锦服装制造有限公司。企业充分利用家乡资源,结合刘定才在外积累的经验,逐步开拓市场。在政府支持下,企业规模日益扩大,现有员工30余人,有效提高了当地群众生活水平。刘定才的返乡创业,不仅实现了自身价值,也为家乡经济发展贡献力量,助力乡村振兴。
劳动也促进了乡村治理的现代化。在乡村治理中,农民们不再是旁观者,而是积极参与的主体。他们通过自己的劳动,实现了自我管理。这种自下而上的治理模式,打破了传统的自上而下的管理格局,使得乡村治理更加贴近实际、更加民主化。农民们通过共同参与劳动,不仅增进了彼此之间的了解和信任,也培养了集体荣誉感和责任感。
比如,在乡村环境整治中,农民们自发组织起来,清理垃圾、绿化村庄、修复水利设施。他们用自己的双手改变了乡村的面貌,营造了一个干净、整洁、宜居的生活环境,劳动不仅美化了乡村,也提升了农民的生活质量。
在乡村振兴浪潮中,劳动二字的作用无可替代。教育赋能劳动能力提升、劳动技能塑造等,让劳动成为乡村事业发展中最为蓬勃的力量。劳动教育要紧贴乡村经济视野下的发展需要,综合各类优势资源,覆盖到乡村经济、文化、乡风文明等多个维度,让劳动教育的力量激活乡村经济发展的“命脉”。全力开辟劳动教育的新赛道,打造更能催动农村经济发展的劳动教育体系,以丰富的劳动教育内容和教育资源,助力乡村振兴,是全社会共同的实践。
作者:周丹,长春工业大学人文信息学院党委副书记、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