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编者按:“达医晓护”医学传播智库即将迎来其成立以来的第十个春秋。为纪念这一里程碑式的时刻,各子刊主编纷纷以笔为媒,深情献礼。主编们的每一缕情感流露,每一段亲身经历,都是“达医晓护”成长与蜕变过程中不可或缺的珍贵注脚。
为此,“达医晓护”与光明网合作的“医学传播学创新实践基地”专栏推出“我与达医晓护”专刊,让主编们的献礼佳作共同见证“达医晓护”的辉煌十年。
“人生能有多少个十年,最要紧是活得痛快!”这是我非常喜欢的一句话,出自电视剧《巾帼枭雄》中柴九,他经常引用这句话来感叹人生短暂,要珍惜每个十年,全力以赴地追求自己的梦想。今天我想和大家一起分享自己近二十年医学科普创作之路,尤其是结缘达医晓护那十年的蜕变。
第一个十年:始于兴趣,续于热爱
2001年,作为一名刚毕业的大学生,我很荣幸加入了上海第六人民医院,先后在被大家称为“最神秘的科室”——手术室和“最甜蜜的科室”——内分泌科从事临床工作。刚刚踏上工作岗位的我,每一天都充满了挑战与收获,从小喜欢写文章、演讲的我,一空下来,不是去病房、门诊和患者及家属聊家常,聊他们对疾病的担心和困惑,就是研究怎样把书本上那些医学知识变成一个个生活中的小故事、小案例。除了临床已有的健康宣教资料,我试着给大家讲健康科普小故事,当我让他们明白患上的是什么病,需要如何治疗,治疗或手术的过程是怎样的,日常生活有哪些需要注意的事项。我发现喜欢听我讲故事的人越来越多,患者对医疗操作的配合度也越来越高,即使有时患者不能理解我们的治疗要求,或是对检查有抵触,患者家属也会协助我一起做患者的思想工作。我想那应该算是我人生中开始尝试医疗科普创作的初级阶段吧。
2008年,随着“治未病”悄然成为民众健康新理念,我发现来院就诊的患者里出现了一些让我心痛的案例。60岁孤老张阿婆,一年前视力模糊,在一次保健品公司组织的健康讲座时,被告知这是白内障,是正常衰老的现象,不用紧张,只需点点眼药水即可恢复,等到张阿婆双眼只有光感,被居委干部送来就诊时,被确诊为糖尿病引起的视网膜病变,永久失明;40不惑的年轻高管徐总,近半年总觉得累,以为是因为疲劳导致的肾亏中气不足,听朋友推荐使用某强肾补气保健品四月后,晕倒在会议室,被同事送到医院查体,发现患上肾病,并已发展至尿毒症阶段,需要透析治疗……这两位患者是让我印象深刻的案例,他们有几个共同的特点:首先,他们如果一有病症就到院就诊,他们的悲剧是有可能可以避免的,其次他们曾寻求过健康咨询帮助,然而为他们提供服务的人并非专业的医务人员,而是有卖货利益捆绑的保健品或保健仪器销售员,最后我遇见他们时,疾病对他们的伤害已经造成,无法挽回。为他们惋惜的同时,我觉得只对院内患者进行健康科普是不够的,我需要让更多人了解疾病,于是我做了一个决定——离职,加入卫生科普杂志社编辑部,考取新闻记者证,担任上海市科普作家协会医卫委员会秘书,正式成为一名专职健康科普工作者,我要用自己的作品让更多市民远离那些伪科普式卖货的“健康管家”。
从事专职科普创作的那几年,凭着对健康科普的热爱,我撰写了千余篇科普文章;筹备、组织、执行近万场市民大讲堂;参与编辑十余本市级科普宣传图册,国家级科普画册一本。我坚信,一位医生在手术台上,同一时间只能救治一位患者,而如果医务工作者可以走出医院,走近民众,宣传专业的健康科普知识,那我们同一时间守护的就将会是数十人、数百千人,甚至数万人的健康。
第二个十年:忠于专业,倾于赋能
时光流逝,步入医学科普工作第二个十年,不满于撰写科普文章,做科普讲座的我开始尝试带着团队拍科普视频,自编自导自演患者故事、招募市民做社区科普宣传志愿者。2014年全国首档大型急救纪实类纪录片《急诊室故事》在东方卫视黄金档正式开播,我不禁惊叹医学科普居然可以这么做, 而当我收到《急诊室故事》主创、上海科普作家协会医卫委员会新任主委王韬主任邀请我加入“大医小护”医学科普公众号创作团队的短信时,内心的激动是无法形容的,我知道我的医学科普创作新时代要来了。
如果说我从事健康科普工作的第一个十年源于兴趣与热爱,那在第二个十年引导与支持我蜕变的就是“达医晓护”团队对医学科普进行的学术性、系统性研究,它让我们有更权威的理论标准来指导和规范实践落地,真正实现学术科普化与科普学术化的可持续发展。从“大医小护”医学科普公众号到“达医晓护”医学传播智库;从研究“病”到研究“看病”再到研究“看待病”;从科普文章、科普视频到科普相声、科普游戏;从面对民众的健康科普到医学科普人才培养关口前移,面对在校医学生医学传播学选修课的开设;从健康科普到大健康医疗新质生产力……
这十年,我开始针对不同科普对象,学习尝试各种科普形式、传播途径、沟通话术,力争让每一位接受科普的对象都能听懂并接受传达给他们的医学科普知识;为了让更多的人愿意阅读我们的作品,我密切关注当下健康新闻热点,确定科普选题,编辑、撰写的科普文章多次在人民网科普中国全网推送,阅读量达几十万,甚至上百万;202年新冠疫情期间,我在后方,配合武汉方舱医务人员,参与执行主编我国第一部记载方舱医院抗疫实景纪实报告的《方舱记忆》一书;2023年,在多位专家带教指导下,我成为中医药大学医学传播学课程授课教师,与医学生们探讨医学传播学概论,分享科普创作心得;一直以来,我努力赋能临床,运用医学科普创作作品,配合临床医生对不实健康信息进行辟谣,纠正人们对健康、医学方面的错误认知,提高患者依从性、满意度,改善医患关系。
“十年”,是人生的一个阶段,说长不长,说短也不短。“回望过去走过的一个个“十年”,经历了很多事情,也积累了很多财富。2024上海书展上举行了“大健康产业与新质生产力研讨会”,并发布了由上海发展战略研究所、上海人工智能研究院、上海市工程管理学会、“达医晓护”医学传播智库等单位联合策划,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出版的新书——《大健康工程与医疗新质生产力》,“达医晓护”团队又一次成为了行业发展的风向标。为大健康研究和未来产业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
而我,在坚持医学科普创作工作第二个十年接近尾声之际,已经开启学习模式,对大健康领域下医疗新质生产力进行学习与探索,为即将迈入的医学科普创作工作的第三个十年做好超我的准备。(新闻透视杂志 桂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