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涵盖了中国几千年的历史、哲学、文学、艺术、道德、法律等方面的内容,包含了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等伟大精神,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和宝贵遗产,是中华民族的情感维系纽带,也是中华民族强盛发展的精神动力。提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乡村振兴是立足我国“三农”问题实际,对新时代如何做好农村建设工作的重要战略部署。在“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五大目标指引下,我国农村地区正在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变革和发展。我国农耕文明源远流长、博大精深,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生生不息,乡村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起源和壮大的沃土,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推进乡村振兴的动力源泉,为乡村振兴提供了精神支撑和文化滋养,优秀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对乡村振兴意义重大。
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优秀传统文化不仅是乡村历史与传统的象征,更蕴含着丰富的道德理念、价值体系,为乡村提供了宝贵的精神给养,是乡村振兴的精神根基。通过传承与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能够提升广大农民的文化自信,激发乡土情感与责任感,加深归属感与认同感。优秀传统文化还能激发人们的奋斗精神和创新意识,增强人们参与乡村振兴的热情与创造力,激励人们追求卓越、勤奋努力,形成齐心协力推动乡村振兴的强大力量。优秀传统文化的包容性和多元性也激励人们勇于创新,探索乡村振兴新的发展模式和路径。
优秀传统文化蕴含了人民的美好情感与共同价值观,是构筑中华民族心理认同、归属感及凝聚力的重要思想源泉,在不同历史阶段均昭示着人们的价值导向与行为规范。尽管时代变迁,其“讲仁爱、崇正义”等核心价值却跨越时空、历久弥新,深深植根于一代代中国人的心中,发挥着凝聚人心的关键作用。借助优秀传统文化推动乡村振兴,充分发挥其团结人心的积极作用,培育并引导农民强化公共意识与集体精神,激发他们作为乡村振兴主体的自觉性与创造性,主动承担起振兴乡村的重任,以传统文化的凝聚力整合乡村社会力量,为乡村振兴汇聚起磅礴的力量。
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基础,优秀传统文化软实力可以转变为经济硬实力。优秀传统文化为乡村振兴提供丰富的文化资源,可以转化为具有市场竞争力的文化产品和服务,促进乡村文化产业的发展。通过挖掘和利用乡村的传统文化资源,将文化优势转变为产业优势,开发独具特色的文创产品、乡村旅游项目,带动乡村经济发展。优秀传统文化有助于提升乡村品牌形象,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着丰富的审美意蕴与艺术展现形式,诸如诗词、书法、绘画、音乐及舞蹈等,它们凭借独特的风格与深刻内涵,彰显了中华民族的审美偏好与文化特质,将文化特色打造成文化品牌,使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提升乡村品牌形象、扩大乡村知名度与美誉度的有力工具。
在乡村振兴规划中纳入传统文化教育的内容和目标。建立完善的多层次、多形式的培训体系,通过展览、讲座、体验活动等形式,传播传统文化知识,激发人们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提高人们对传统文化的认知和理解。在尊重传统的基础上,举办文化节、民俗节庆等活动,让人们在参与中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增强文化认同感。鼓励结合现代科技手段进行传统文化传播,生动呈现传统文化的内涵和魅力。通过开设传统文化课程,引导人们了解、热爱并传承本土文化。
近年来,我国在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和创新方面取得显著成效,对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对乡村振兴起到了积极推进作用。同时,政府高度重视传统文化的研究、阐释、宣传以及教育工作,国家层面通过一系列政策措施大力倡导和支持传统文化的保护与弘扬,已经在全社会形成尊重、传承和发展优秀传统文化的良好氛围。
优秀传统文化助力乡村振兴要增强优秀传统文化认同感。传统文化认同感是文化传承的重要动力,认同感能够激发人们的创新精神和创造力。增强优秀传统文化认同感是一个涉及多方面的过程,需要从多个层面开展教育引导和宣传。鼓励结合现代科技手段,如数字化展览与虚拟现实(VR)技术、社交媒体与短视频平台等进行传统文化传播,将传统文化元素与现代生活场景相结合,图文、视频等形式生动呈现传统文化的深厚内涵和独特魅力。积极通过新媒体、电视、广播等媒体,广泛宣传,开设传统文化课程,提高公众的认知度,引导人们了解、热爱本土文化,还有助于激发人们的文化自豪感和传承责任感。
优秀传统文化助力乡村振兴要深入挖掘优秀传统文化内涵。传统文化蕴含着深厚的历史底蕴和丰富的精神内涵。在乡村振兴过程中,要深入挖掘乡村的优秀传统文化内涵。注重系统梳理和多学科交叉研究,结合哲学、文学、艺术、社会学等多学科的研究方法,对传统文化进行全方位、多角度的解读,揭示其深层次的文化内涵。深入挖掘优秀传统文化活态传承的先进典型,充分发挥典型引领作用,将其成功经验和做法进行总结提炼,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模式,广泛宣传,形成示范效应。加强对文化资源的整合,保护与开发并重,通过制定科学规划、加强监管与评估、推动社区参与等措施,在保护的前提下,合理开发利用乡村文化资源,提炼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元素和符号,聚力打造乡村传统文化品牌。同时,立足历史,尊重历史,挖掘整理红色资源,将红色基因融入历史故事之中,增强红色文化的参与性和体验性,打造极富感染力和视觉冲击力的红色经典作品,打造集红色场景体验、旅游观光、休闲度假为一体的红色文化旅游小镇。如浙江宁波霞浦的“人亚初心小镇”、余姚梁弄的“浙东红村”。让红色文化与乡村文化深入民心,逐步形成特有的区域特色文化品牌。
建立健全传统文化保护机制,深入挖掘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传统村落、传统建筑、文物古迹等的历史文化,不断丰富乡村本土文化,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对传统文化进行全面记录,对乡村传统文化进行数字转化,建立文化数据库,通过新媒体平台扩展乡村文化的传播范围。深入挖掘优秀传统文化活态传承的经验,充分发挥典型引领作用。加强对文化资源的整合,保护与开发并重,聚力打造乡村传统文化品牌。
人才是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因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需要强大的人才队伍做保证。激励并吸引青年人和大学生投身乡村文化事业;选派乡村文化人才进行深造、组织文化交流与学习活动,利用新媒体技术等手段拓宽培训途径,提升乡村文化人才的专业技能。建立健全乡村文化人才考核评价机制,增加资金投入,改善文化人才的薪酬福利,激发乡村文化人才的积极性和创造力。拓宽乡村文化人才来源渠道,充分发挥乡村能人、民间艺人、乡贤等群体的积极作用,鼓励更多社会力量参与到乡村文化振兴。
充分利用乡村的传统文化资源,开发具有地方特色和文化内涵的传统文化创意产品,积极开发手工艺品、纪念品、文化衍生品等,通过加工、设计和包装,提升其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本文笔者在开展基于河南省2024年度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项目《“融媒体+”背景下中原优秀传统文化驱动高校思政育人创新发展研究》(2024SJGLX1007)研究成果认为:要不断丰富文化的表达形式,通过文化旅游、文化创意产品以及线上展示等创新性表达方式,融合当下互联网、数字技术和服务业的优势资源,采用现代化的传播手段,扩大优秀传统文化品牌的影响力,促进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的同时推动乡村产业的蓬勃发展,实现文化与经济效益的和谐共生与双重提升。优秀传统文化作为乡村振兴的重要资源之一,在乡村振兴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应进一步加强对优秀传统文化的保护、传承和创新,发挥其在乡村振兴中的积极作用,推动乡村建设和治理取得更大的成效。
作者:解浩,郑州工程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