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是党中央着眼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党的二十大报告给予“三农”问题高度关注,强调“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扎实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明确提出“三农”工作的指向与要求,凸显了乡村振兴在当前国家战略布局中的关键地位。乡村文化振兴不仅是乡村振兴战略的应有之义,而且对于乡村组织振兴、生态振兴、产业振兴、人才振兴具有重要引领和推动作用。以乡村文化建设赋能新时代乡村振兴,对于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和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党建引领:凝聚乡村振兴合力。乡村文化的繁荣发展是乡村振兴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而这一过程必须在党的全面领导下进行。为了确保乡村文化建设的有效推进,需要充分发挥党建引领的作用,将党的指导贯穿于乡村文化建设的每一个环节。一是强化基层党组织在乡村文化建设中的领导作用。将乡村文化建设纳入乡村党建的重要议程。从理论教育、干部选拔与培训、工作机制优化、资金支持以及资源整合等多个方面提供全方位的支持与引导。加强思想文化动员,提升基层党组织成员在文化建设方面的意识和能力,激发农民群众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使其成为乡村文化建设的主体。此外,通过建立文化团队、开展特色文化活动等形式,让农民群众积极参与到乡村文化的创造和发展中来。构建党建与乡村文化建设融合发展的新机制,创新党建活动形式,整合各类资源,形成多方参与的新格局,从而增强基层党组织的服务力、组织力和引领力。二是更好发挥党员模范先锋作用。党员干部作为乡村社会中的先进代表,加强自身的思想道德建设和文化修养,发挥好模范带头作用。提高对乡村文化发展趋势的洞察力和敏感度,深入了解农民群众的文化需求,在加强农村思想道德建设、推进移风易俗等工作中起到表率作用。在乡村文化建设过程中,党员干部应当走在前列,凝聚共识,推动团结协作、创新发展、攻坚克难和务实规划,为乡村振兴注入新的活力。
文化传承:涣新乡村振兴之路。在乡村振兴战略这幅波澜壮阔的画卷中,文化传承与保护是引领乡村走向繁荣复兴的灯塔。它们以其独有的文化韵味和深厚的学术积淀,为乡村社会的全面振兴注入了强大的精神动能和智力支持。2024年中央一号文件的出台,更是将这一理念推向了新的高度,明确提出要深入学习并灵活运用“千村示范、万村整治”的成功经验,为乡村的全面振兴铺设坚实的道路。在这一战略指引下,提升乡村产业发展水平、优化乡村建设环境、强化乡村治理能力成为核心任务。而文化传承,作为乡村软实力构建的关键一环,被赋予了前所未有的时代使命。它要求我们不仅要深入挖掘乡村文化的独特魅力与内在价值,如农耕文明的智慧、民俗风情的多样、传统技艺的精湛等,更要揭示这些文化元素在促进社会和谐、驱动经济转型升级、丰富民众精神生活等方面所发挥的不可替代的作用。为实现这一目标,我们需借助历史学、文化学、社会学等多学科的理论与方法,构建起一套既体现地域文化特色,又具备广泛适用性的文化传承与保护理论体系。这不仅能够为乡村文化的系统性保护提供科学依据,还能促进文化创新,推动乡村文化与现代生活相融合。在具体实践中,各地应扎实推进“美丽乡村建设”项目,通过修缮古建筑、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乡村旅游等方式,使乡村文化的独特魅力得以充分展现。文化传承与保护是乡村振兴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一方面,我们要小心翼翼地守护乡村文化遗产,确保每一份历史记忆和文化基因得以薪火相传;另一方面,又要勇于创新,借助现代科技的力量,让乡村文化在传承中焕发新生,展现出勃勃生机与无限活力。
多元产业:开启乡村振兴新篇。单一的文化产业发展难以全面激活乡村经济的潜力。因此,推动文化产业与农业、旅游业、手工业等传统产业的深度融合,构建多元化的产业体系,成为乡村振兴的必然选择。如安吉县通过生态环境治理与绿色产业发展相结合,实现了生态美与百姓富的双赢;战旗村则依托集体经济优势,带领村民走上了富裕的道路;袁家村则以其独特的乡村文化和旅游资源,吸引了大量游客,促进了当地经济的蓬勃发展等。因此,通过打造独具特色的文化旅游线路、开发乡村文化体验项目、举办丰富多彩的文化节庆活动十分必要,旅游势必带动消费,文化产品又是文化转换为经济价值的重要端口,因此针对目标市场进行精准定位,开发适销对路的文化产品和服务是十分重要的一环,同时我们应加强品牌建设和营销推广,从而提升乡村文化品牌的知名度和美誉度,进一步提升乡村本身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单一的旅游业火候欠佳,要以更强大的动力推进乡村振兴,我们还应注重产业链上下游的协同合作,形成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的发展格局,结合当地优势,加强农产品加工流通体系建设,促进农产品就地加工转化增值,延长产业链条,提升价值链水平,这样的产业融合发展的模式不仅丰富了农村经济业态,也有效带动了农村就业和农民增收,为乡村振兴奠定了坚实的经济基础。乡村振兴,人是重中之重,让民众参与到文化产业发展中来是文化振兴乡村的应有之义。我们要鼓励乡村社区居民积极参与文化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过程,并且保障他们的知情权、参与权和受益权,通过建立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确保文化产业发展成果惠及全体村民。同时,有关部门应加强乡村社区的文化建设和社会治理,促进乡村社会的和谐稳定。
政策引领:护航乡村振兴之路。乡村振兴的顺利推进离不开强有力的政策支撑。国家层面出台了一系列含金量高、操作性强的政策措施,从财政、金融、土地、人才等多方面为乡村振兴提供全方位支持起到了根本性的保障作用。各级政府结合本地实际制定一系列针对性强、操作性好的实施方案和行动计划,是确保政策红利精准惠及每一个需要的角落的重要举措。这些政策应着眼于解决农村发展的瓶颈问题,激活乡村内生动力,从而促进城乡融合发展。其中,各级政府作为政策落地的关键一环,通过优化财政资源配置,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倾斜力度,能够有效改善农村道路、水利、信息网络等基础设施条件;同时,产业扶持政策的精准实施,能够促进农业、加工业、旅游业等多业态融合发展,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增强乡村经济的自我发展能力。人才作为乡村振兴的第一资源,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各级政府通过实施乡村人才振兴计划,加强本土人才培养和外部人才引进,不仅提升了乡村居民的文化素质和专业技能,还吸引了大量专业人才和团队投身乡村建设,为乡村文化产业的蓬勃发展提供了强大的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此外,我们应该注重乡村振兴发展模式的创新引领,应推动各地积极探索符合自身特点的文化产业发展路径,通过建设文化产业园区、打造文化特色小镇等方式,形成一批具有鲜明地域特色和强大示范效应的乡村文化产业发展高地。同时,要加强对外交流与合作,积极学习借鉴国内外先进经验和技术成果,从而推动乡村文化产业在创新中不断发展壮大,为实现乡村全面振兴和城乡共同繁荣奠定了坚实基础。
乡村文化建设是新时代乡村振兴的铸魂工程,它不仅承载着历史的记忆与智慧,更是推动乡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强大动力。通过深入挖掘乡村文化的深厚底蕴,创新传承与发展模式,我们能够激活乡村的内在活力,构建独具特色的乡村文化品牌。这不仅有助于提升乡村的软实力和竞争力,还能吸引更多资源和人才汇聚乡村,共同绘就乡村振兴的壮丽画卷。
(作者:宋阳,西安建筑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副教授;沈茜,西安建筑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硕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