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把课堂学习和乡村实践紧密结合起来,厚植爱农情怀,练就兴农本领,在乡村振兴的大舞台上建功立业”。在新时代背景下,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为我国农村地区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高校作为培养人才的重要阵地,肩负着为乡村振兴提供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的责任,课程思政作为高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培养具有乡村振兴意识和能力的大学生具有重要意义。高校应该积极担当起培养乡村振兴青年人才的重要使命,将课程思政教育作为落实这一任务的主渠道。
综合从理论学习的高度还是从现实的紧迫性来分析,将乡村振兴战略思想渗透在高校课程思政中,是当下培养高素质复合型人才的必要举措,也是建设现代化强国的有力之举。乡村振兴“参与”到高校课程思政教学,不仅让乡村振兴战略的内涵更加丰富,而且让高校课程思政的延伸面更为广泛。乡村振兴战略体现了对“三农”问题的高度重视,高校作为传播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阵地,能让大学生从更专业精准的角度理解乡村振兴战略,更准确地认识乡村社会。
农业现代化建设热潮中,人才是乡村振兴的基石和驱动力。例如,在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过程中,不仅迫切需要农业、林业、畜牧等领域的专业人才,同样需要政治学、教育学、医学、管理学等多个学科领域的人才。高等学府承担着培养这批多样化、专业化人才的重任,来自不同学科背景的大学生们能够为乡村振兴的各个方面提供必要的人力资源。
新时代,要切实革新课程思政的教学理念,更新教学资源和教学模式,力求在乡村振兴战略的“浸润”下,实现课程思政的创新。
要在师资队伍上进行革新,摒弃传统的教师队伍构成,紧贴乡村振兴战略,丰富师资队伍,吸引复合型教师加入,要求教师不仅具备扎实的思政理论知识,最好还是涉农方面的专业人才或者是具有丰富地方实践经验的基层工作者。教师质量直接关系到课程思政的效果,所以对于师资的培养要多加关注,通过“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激励教师主动关注我国乡村社会发展的新情况、新变化,深刻理解乡村振兴相关内容。高校应引进更多了解农村实际情况的教师,并定期邀请三农领域的理论专家和实践优秀工作者开展特色思政课,这些专家和工作者在课堂上,能够帮助学生建立将个人发展与乡村振兴相结合的观念,激励他们积极参与到乡村振兴的实践中去。通过与地方实践工作者和“土专家”的合作,高校可以将课程思政的实践教学扩展到乡村,使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和体验乡村振兴的内涵和挑战,“软着陆”的课程设置不仅丰富了课程思政的教学形式,也使内容更加贴近实际,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实践能力。
为了推进课程思政的建设,高校应构建“价值引领教育+专业知识讲授+科研训练”的融合教学体系。注重强化价值引领,教师要在课堂上积极传递乡村振兴战略的核心价值观,比如“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等,培养学生的时代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还可以借助案例教学的形式,引导学生在真实的案例中了解乡村振兴,并激发学生的责任感。专业知识的讲授上要多注意,教师应从政策文件、专著和论文中提炼知识,增加教学内容的知识增量。科研训练是培养学生的科研思维和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在课前搜集乡村振兴相关资料,培养他们的发散性思考。在课中,通过辩证性思考题激发学生的积极性。课后,布置实践调查报告和课程论文,加强与专业课教师的协作,推荐学生参与三农领域的科研,深化对乡村振兴战略的理解。
创新教学方法也是实现高质量课程思政的关键一招,特别是在乡村振兴战略的指引下,高校要借助课堂外的实践活动内容丰富学生对乡村振兴的认识,甚至是要借助实践活动帮助学生掌握如何功成于乡村振兴的“真本领”。高校要明晰这一现实需求,为学生搭建起可以增长才干的实践基地,让学生能够在“仿真基地”中得到锻炼,比如可以建设相关的实训基地,让学生可以实训基地内感受乡村特色产业发展的具体情况,体验乡村特色产业的魅力,激发学生对乡村的热爱。另外,不能忽视对学生现代信息技术运用能力的培养,让学生能在农村电商、线上农产品宣传推广等方面贡献力量。现代化数字技术也可以为学生仿真模拟农村的场景,比如将农村特色的自然风光或者是非遗文化艺术等展现在课堂上,“赋能”多样化课程思政教学的开展。
高校还可以充分发挥自身的理论优势,和地方政府联合发力,建设适宜农村高效发展的基地,大学生可以真正深入到基层,走到田间地头,看“中央一号文件”是如何从人民大会堂走到百姓的“农田”。
多方合作形成合力,比如“高校+地方政府+乡村实践场所”一体化的课程思政教学载体,能够切实提升课程思政质量。在这一过程中,要加大政府的政策支持力度和资金项目扶持力度,帮助高校减轻资金压力。为了确保乡村社会实践活动在高校的有效开展,不仅需要师生们的广泛参与,还需要充足的资金支持。这对于许多地方高校而言,往往是一个不小的挑战。所以,地方政府需提供全面的援助,包括政策制定、财政资助和项目支持,以确保高校能够顺利进行乡村社会实践活动。政策方面的扶持不可忽视,尤其是地方政府要切实担当起这个责任,健全完善相应的政策制度,结合高校思政教学,优化乡村社会实践活动的开展,比如依托当地的特色农业,专门为大学生组织“农田里的思政课”,让农业专家担任学生的思政老师,在农田里为学生讲课。高校还要利用好“三下乡”实践活动这个载体,让大学生可以利用寒暑假期间深入到农村,参与农村的劳动实践,融入到农村的真实生活中。
高校最显著的优势便是科研,所以在课程思政方面,还要将科研放在突出重要的位置,让涉农科研项目能够真正服务于解决制约农村发展的现实问题,还应当鼓励教师对涉农横向研究课题多家研究,成立专门的科研团队,探究“三农”相关问题。这一过程,要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增强学生的成就感,让学生真切感受到自身在推动乡村振兴战略“开花结果”中的积极作用。
(赵超越,马来西亚新纪元大学学院国际教育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