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近年来,影视创作者们对文学的运用不再局限于小说,连诗歌、散文这些看似很难跟影视搭边的体裁,也被玩出了新花样。比如《长安三万里》中的唐诗,《漫长的季节》《人世间》《微暗之火》中的中外现代诗,《我的阿勒泰》中的散文等等。越来越多的影视作品不再只忠实于原著的传统改编,而是将文学视为一种创作资源,凭借各种意想不到的打开方式,不断给观众带来新鲜感。
文学创作大多源自作者的独特视角,这些蕴含个性经历的作品,往往能够跨越时空,让观众心绪共鸣。电视剧《我的阿勒泰》正是将李文秀的感受通过镜头、台词、动作等细节融入剧情之中。观众们跟随李文秀的视角,和她一起感知着周遭的环境,也慢慢地感受到原著作者李娟在散文中传达的人生智慧。
文学之所以充满魅力,在于它能够穿透生活表象,直击心灵深处。影视创作也可以借力这份精髓,提升自己的精神高度。比如在电视剧《漫长的季节》中,诗歌《漫长的》成为贯穿全剧的情感线索。青春年少的王阳在创作了这首诗歌后,生命戛然而止。当时,身为父亲的王响还不能理解其中的深意。追凶多年后,年迈的他才终于读懂了诗,读懂了儿子。这首诗既像剧情的预言,又如令人难忘的回响,让这部电视剧的精神境界得到升华。
让作家成为影视剧中的重要角色讲述“戏中戏”,也是影视创作强化文学底蕴的一记妙招。例如电影《刺杀小说家》中,现实世界和小说故事两个叙事层的人物命运纠缠在一起,向观众诠释文本是如何承载着人的想象与记忆,又是如何影响我们所处的现实,营造出了新奇而又隽永的观赏体验。
置身全媒介时代,文学以艺术创新资源的身份重获新生。今后,若创作者能充分发掘文学作品的更多优势,以巧思和恰当的手法将其融入影视血脉,这对影视精品创作和文学高质量发展而言,一定是双赢之举。
(原文摘编自《光明日报》2024年06月12日15版《影视剧加强文学性渐成焦点》 作者:桂琳,系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文学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