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保护对乡村振兴意义重大,为乡村振兴提供了精神支撑和文化滋养。高校作为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传承与保护主体,理应积极承担这份使命与责任,紧密结合乡村振兴建设与发展需求,就传承和保护优秀传统文化探索更多更具新颖性、实效性的路径和方式。
在乡村振兴战略中,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铸魂工程,是推进乡村振兴建设与发展的核心抓手之一。纵观当前我国乡村文化振兴现状,不得不承认其正面临着文化传承与创新意识薄弱、文化事业产业发展低效等诸多现实困境。推动乡村振兴进一步发展,无论是理论层面还是实践层面都要不断寻求突破。高校在这一任务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高校代表一定区域内的文化高地,是文化传承与创新的重要载体,必须紧跟乡村振兴进程,在文化领域充分展现自身的研究引领、科技赋能、教育指导优势,为乡村振兴助力。总之,对于高校来说,作为教育主体,助力乡村振兴义不容辞。同时,乡村振兴也为高校提供了实现内涵式、跨越式发展的重要契机,为高校开辟了全新的发展与竞争赛道。高校从乡村振兴中获取更为丰富的发展资源,其在推动高校可持续发展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众所周知,优秀传统文化是我国特有的文化形式,其教化人的功能不容小觑。第一,传承文化的作用。高校开展教育教学工作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而立德树人的本质是文化功能的体现形式,立德树人、文化育人都与文化有着紧密的联系,高校在日常的育人工作中有目的、有计划、有依据地对大学生群体进行输出指导,从某种角度讲,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本身就是一种文化的传承,大学生们也在这个过程中逐渐领悟文化的精髓。第二,历史借鉴作用。当前高校育人工作中,优秀传统文化的育人功能体现在以史为鉴。高校在日常教育教学工作中充分借鉴历史文化资源,教育和指导学生遵循历史发展脚步追求崇高理想、坚定理想信念、发扬爱国主义精神,这些都与优秀传统文化对历史经验与规律的总结密不可分。借鉴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丰富资源,高校育人工作才能保持强劲的生机与活力。第三,道德示范作用。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着丰富而深厚的道德内容,可以为高校开展育人工作提供更多的辅助和启迪,如人文精神、哲学思想、道德理念和教育理念等;同时,优秀传统文化承载着历代先辈的奋斗历程和处世哲学,为广大高校师生提供了有力的道德示范力量,激励和引导大学生成长为社会栋梁之材,同时为高校教育事业的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撑和启迪。
在乡村振兴的大背景下,高校承担着保护和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重任。通过探索有效的路径,高校可以将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与乡村振兴紧密结合,为乡村的全面发展注入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新的活力。
将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课程建设体系。大学生接受知识主要通过课程学习获得,因此高校应致力于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各类课程,使公共课和专业课形成协同育人的效果。在各类课程中挖掘能够增强大学生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的内容元素,从而激发大学生奋发向上的激情,为国家振兴而奋斗,为乡村振兴而奋斗。具体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一是明确课程教学目标,意在引导学生从课程知识中认识到乡村振兴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激发大学生对乡村振兴的认识和参与兴趣的同时,引导学生从文化视野中审视优秀传统文化,在知识传授的过程中完成价值引领目标。二是充实完善课程教学内容,使之与现实发展相结合,找到课程内容与现实发展需求的连接之处。乡村振兴建设和优秀传统文化凝聚的几千年智慧之间有诸多相通点,其中诸多智慧经验都可应用到现代乡村振兴建设中。因此,高校需要进一步充实各类课程内容,在讲授优秀传统文化内容的同时引入乡村振兴等现代社会元素,帮助大学生建立传统与现代的联系观念。三是创新优化课程教学方式,在教学手段方面更多体现出科学性与先进性。采用现代多媒体教学技术,视频、音频、图片、文字四位一体,制作课程课件,直观有效地丰富教学内容,提高学生兴趣,便于学生课余自学。此外,教师在吃透教材的基础上,要善于运用图片、歌曲等形式转化教材内容,帮助学生理解内容,在此过程中与乡村振兴相关内容进行结合讲授。
增强大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和保护的理念和自主性。在乡村振兴的大背景下,高校开展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和保护的对象是大学生,只有大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建立起传承和保护的理念意识,才会提高他们参加各种与优秀传统文化有关的学习和活动的热情。因此,高校要致力于培养大学生传承和保护优秀传统文化的自主性,使大学生成为传承和保护优秀传统文化的实践者。一是营造学习传统文化的浓厚氛围。将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效果融入到大学生综合素养评价机制中,引导大学生更多关注优秀传统文化,主动去感悟理解优秀传统文化的基本理念和深刻内涵。二是培养大学生的文化审美。组织开展带领大学生学习传统艺术,欣赏文化成果,参与社团活动等一系列与传统文化主题有关的活动形式,为大学生提供更多展示自我的平台和机会;组织大学生到博物馆、传统文化遗址进行参观,使大学生在参观过程中亲身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和历史底蕴。三是传承传统文化技艺。针对大学生感兴趣的传统工艺,高校可邀请该领域的优秀人士来校进行专业讲座或培训活动,让大学生有机会亲身接触、学习有助于培养他们兴趣的传统文化技艺,如木雕、刺绣、剪纸、手工制作等,从而使他们主动参与文化的传承与保护工作。
鼓励开展相关学术研究以促进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入挖掘运用。各高校要充分发挥人才、技术和学术优势,挖掘各方面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切实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学术研究,对文化传承发展的规律性认识要不断深化,形成更多高质量的研究成果。深入研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乡村振兴战略的高度契合性,为农村振兴提供更加充足的学理支撑和更加多元的实施路径。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突出的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进行全面客观的阐释,深入地学术研究和阐释有助于讲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脉络和精髓。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时代价值的分析研究,提出切实推进乡村振兴建设发展的路径和举措,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赋予更新的时代内涵和更加符合现代趋势的表现形式。
全方位渗透,把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保护与校园文化的建设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在乡村振兴的大背景下,高校对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保护必须做到全方位渗透,让大学生时刻感受到优秀传统文化内容的存在,润物细无声地接受优秀传统文化的浸润引导。作为高校育人的重要支撑和保障,校园文化对提升大学生的修养、品德和价值理念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高校应充分利用校园环境、各类活动、各种媒体等资源,推动优秀传统文化与校园文化多维度融合,不断提升校园文化育人实效。将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校园活动,通过开展国学经典诵读、传统节日庆典、民族服饰展示、曲艺表演、文化讲座等活动,让大学生亲身经历体验。此外,发挥校园媒体优势,充分利用校报、广播、新媒体等平台,结合学校实际,推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专题节目、专栏文章等,增强大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入了解。
在乡村振兴大背景下,高校是传承和保护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主体,高校独特的社会角色和性质,决定其在传承和保护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方面责任重大。当前高校需紧跟时代发展形势制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与保护方案,确保每一项传承与保护措施具有实效。
(陈立静,天津职业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