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乡村振兴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全面小康和现代化的重要保障。在这一战略背景下,高校作为培养人才、传播知识的重要阵地,肩负着培养具有乡村振兴意识和能力的专业人才的重要使命。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在这一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其创新与发展关乎高校自身的教育水平和社会责任的实现,更是推动乡村振兴战略深入实施的关键环节。通过创新高校学生管理模式,能够更好地引导学生树立服务乡村、建设乡村的价值观,激发他们投身乡村振兴事业的热情与动力,同时也为乡村经济社会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持和智力支撑。本文从乡村振兴视域出发,深入探讨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创新的意义、面临的挑战及其创新路径,以期为推动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提供有益借鉴。
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是在高等教育机构中,为了维护良好的教学秩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确保校园稳定和谐,而对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思想教育、行为规范、心理健康、奖惩制度、社团活动、就业指导等方面进行组织、引导、服务和监督的一系列工作。这项工作通常由高校的学生工作部门(如学生处、团委等)以及各院系的学工组负责实施,同时涉及到辅导员、班主任、心理咨询教师等多个岗位。
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主要内容包括:第一,思想政治教育。通过开展理想信念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法治教育等活动,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第二,日常管理。制定并执行学生管理规章制度,如学籍管理、宿舍管理、考勤管理等,确保学校教育教学活动有序进行。第三,学业指导与支持。提供学习方法指导、成绩分析、选课咨询等服务,帮助学生规划学业,提高学习效率。第四,心理健康教育与辅导。建立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开展心理健康普查、个体及团体心理辅导,预防和干预心理问题。第五,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为学生提供职业规划、就业信息、求职技巧培训、实习实训机会,帮助学生顺利过渡到职业生涯。第六,学生事务服务。包括奖学金、助学金的评选发放,学生保险、医疗保健,以及学生证、成绩单等证件的管理。第七,校园文化建设。组织各类文化、艺术、体育活动,鼓励学生社团发展,丰富校园文化生活,促进学生综合素质提升。第八,突发事件应对。建立健全应急管理体系,处理学生中的突发事件,如违纪处理、安全教育、紧急救援等。开展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旨在创造一个有利于学生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的环境,不仅关注学生的知识学习,更重视其品德修养、身心健康和社会能力的培养,是实现高校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保障。
在乡村振兴的大背景下,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创新显得尤为重要。通过创新管理模式,不仅能够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还能为乡村振兴注入新的活力,培养出更多符合乡村建设需求的高素质人才,从而实现高校教育与社会发展的良性互动。
培养专业人才助力乡村经济腾飞。在乡村振兴的背景下,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创新尤为重要,其核心在于培养一批既具备扎实专业知识又了解乡村实际情况的人才。通过创新的学生管理模式,高校能够制定更加符合乡村经济发展需求的人才培养计划。例如,针对农业、生态环境、农村金融等领域,设置专门的课程和实践项目,使学生在校期间就能够接触到真实的乡村经济运行模式。经过精心培养的人才能够迅速融入乡村经济体系,还能在农业技术推广、乡村旅游开发、农村电商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为乡村经济的腾飞提供强大的智力支持。此外,高校与地方政府及企业合作,共同开展实习实践活动,使学生在实践中积累经验,提升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产学研结合的方式,高校可为乡村输送了大量专业人才,还可推动乡村经济的快速发展。
激发学生热情投身乡村建设事业。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创新,旨在利用各种形式的宣传和教育活动,向学生展示乡村的独特魅力和巨大潜力,使学生认识到乡村建设事业的重要性。例如,组织乡村参观、实践活动、专题讲座等,使学生亲身感受到乡村的发展变化和未来机遇,从而激发他们的兴趣和热情。且高校可以通过设立相关奖学金、专项基金等方式,鼓励学生投身于乡村建设相关的研究和实践项目,培养一批对乡村建设充满热情和责任感的青年人才。此外,高校通过建立乡村建设志愿者团队,组织学生定期前往乡村开展各类志愿服务活动,使他们在实践中增强对乡村建设事业的认同感和使命感。
增强校村联系促进社会和谐发展。加强高校与乡村社区的联系,可实现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例如,高校可利用自身的科研优势和技术资源,帮助乡村解决农业生产中的技术难题,推动乡村经济发展。同时,乡村也可以为高校提供丰富的实践资源和研究课题,促进高校教学科研水平的提升。而校村合作项目,让高校学生在真实的乡村环境中开展研究和实践活动,这有助于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还能增进城乡之间的了解与互动。例如,高校组织学生定期前往乡村开展调研,了解当地民生问题,并提出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最后,加强校村联系有助于推动城乡之间的均衡发展,缩小城乡差距,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实施,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也需与时俱进。为了更好地服务乡村建设,我们必须探索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创新路径,以适应新形势下的人才培养需求,为乡村振兴贡献智慧和力量。
构建乡村振兴特色课程体系,提升学生实践能力。在乡村振兴背景下,高校应构建具有乡村特色的课程体系,以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首先,高校应根据乡村振兴的实际需求,对现有课程进行调整和优化,增加与乡村发展密切相关的课程内容。具体来说,在课程设置中引入农业科技、农村金融、乡村旅游、农村环境保护等方面的专业课程,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了解和掌握乡村经济、社会和生态发展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其次,应加强实践教学环节,组织学生到乡村进行实地考察、实习和调研活动。例如,安排学生定期到乡村进行农业生产技术的实地学习,参与乡村规划设计、生态环境保护等项目,从而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此外,还应邀请乡村企业家、农业专家等进校园开设讲座或授课,分享他们的成功经验和最新动态,使学生能够及时了解乡村发展的前沿信息和实际需求。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学生能够系统掌握相关专业知识,还能在真实的乡村环境中进行实践,提升其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为未来投身乡村振兴事业做好充分准备。
开展乡村振兴主题活动,增强学生社会责任感。为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高校应积极开展以乡村振兴为主题的各类活动,定期举办乡村振兴主题的演讲比赛、征文比赛等活动,鼓励学生讨论和研究乡村问题,引导他们思考乡村发展的解决方案,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激发他们对乡村问题的关注和思考,培养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或者,组织学生参加支农、支教等志愿服务活动,使他们有机会深入乡村,亲身体验乡村生活。例如,安排学生在寒暑假期间前往乡村开展支教活动,为乡村儿童提供教育支持;或者参与农业生产活动,帮助农民解决生产中的实际困难。通过志愿服务活动,学生能够了解乡村的真实情况,还能在实践中增强社会责任感和奉献精神。此外,还可通过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深入了解乡村的需求和发展现状。例如,组织学生进行乡村调研,了解当地的经济、社会和生态状况,并撰写调研报告,提出改进建议,以增强学生对乡村建设事业的认同和热情。
建立乡村振兴校企合作平台,促进学生就业创业。高校应积极建立乡村振兴校企合作平台,与乡村企业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共同开展人才培养和科研项目。例如,与农业科技公司、乡村旅游企业等合作,设立实习基地和科研项目,使学生能够在企业实践中提升专业技能,积累工作经验。同时,设立创新创业基金或奖学金,鼓励学生到乡村创业就业。通过提供资金支持和政策优惠,激励学生在乡村开展创新创业活动,利用所学专长为乡村经济发展注入新动力。此外,高校有必要加强就业指导服务,为学生提供职业规划、技能培训等方面的支持。通过设立就业指导中心,组织就业培训班,邀请职业规划专家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职业发展建议;或者开展企业招聘会,为学生搭建与乡村企业对接的平台,帮助他们更好地适应乡村工作环境并发挥个人价值,推动乡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高校在乡村振兴战略中的作用不容忽视,其学生管理工作的创新是实现这一战略目标的重要途径。通过构建特色课程体系、开展主题活动、建立校企合作平台,高校能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感,还能促进学生在乡村就业创业,从而为乡村经济社会发展注入新活力。尽管在这一过程中面临诸多挑战,但只要坚持问题导向,勇于创新探索,高校必能在乡村振兴的伟大事业中发挥更加积极和重要的作用。未来,高校应继续深化改革,增强与乡村社区的联系和合作,不断完善学生管理工作机制,培养出更多符合乡村振兴需求的优秀人才,助力我国乡村全面振兴和可持续发展。
(刘容嘉,华侨大学机电及自动化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