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在当前乡村振兴战略的大背景下,县域作为城乡融合发展的关键节点,其不仅是城镇化发展中的核心角色,更是城乡融合发展的关键支撑。推进县域城乡融合发展,不仅有助于优化资源配置、促进经济增长,更能为乡村地区带来实质性的振兴与发展机遇。通过深度融合城市与乡村的资源优势、市场潜力与发展动力,可以实现城乡之间的互利共赢,共同推动乡村振兴和农业农村现代化进程,为建设繁荣富裕的社会主义新农村贡献力量。
城乡从理论层面来解释,其具体指的是因城市和乡村功能差异和互补而形成的相互依存、共荣互促的共同体。在我国社会发展历程当中,城市和乡村二者之间的关系展现出与众不同的历史逻辑和现实背景。在施行改革开放政策之前,我国乡村承担着的是为国家工业化发展提供资源的功能与责任,即辅助工业化快速发展,这便在很大程度上拉开了城市和乡村发展的差距,后来伴随着改革开放进程的不断加快,乡村则转变成为了保障粮食生产、涵养生态以及传承农耕文化的重要角色,城市和乡村的定位越来越明确,诸多资源也逐步向城市聚集,城乡发展越来越不平衡,城乡结构性矛盾凸显。纵观当前我国城乡发展现状,城乡融合已然成为了一种必然趋势,城乡发展也进入到了关键转型阶段,城市和乡村之间的生产要素也开始呈现出双向流动、均衡配置的局面,城乡融合必将朝着更深层次、更大规模以及更高水平迈进。
在城乡融合发展战略中,县域以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资源优势,展现出显著的优势。县域作为城乡交汇点,不仅具备丰富的自然和文化资源,还拥有便捷的交通网络和完善的产业基础,为城乡融合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发挥空间结构优势。立足于空间结构这一角度,县域空间结构要素足够完备,是城市和乡村的有效连接体。众所周知,县域以县城为核心,以乡村为腹地,与城市和乡村都有着非常紧密的关联性,地理圈层结构也是科学合理的。特别是近些年来我国交通行业的高质量发展和进步,县域道路保障能力实现的质的飞跃,县城和乡村之间的资源流动频率也越来越快。综合来讲,县域作为一个独立的经济区域,在点、线、面、网等一系列空间结构方面均具备了充足且优质的要素资源,并展现出兼容性、互补性等特征。
辐射效应优势。根据区域经济相关研究,我国中心城市的合理管理半径通常是在50公里范围之内,以县域的辐射角度来看,大部分县域里的乡村都在这个半径标准以里。近些年伴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化落实,由越来越多的县域近郊乡村都具备了越来越坚实的融合基础,也越来越容易接受到县域发展的辐射。除此之外,与路途遥远的大中型城市相比较,广大农民群众对县城会更感兴趣,换而言之,县城要更具吸引力和亲和度,而且县城也的确更容易将各类发展要素倾斜到乡村,以增强其辐射效应。
发挥治理效能优势。县域作为基本治理单元,起到的是承上启下的关键作用。实践证明,县域在统筹协调、空间规划、政策驱动、资源配置等诸多方面都发挥着不可替代的功能和价值,而且县域在贯彻和执行各项治理理念和措施方面也具备着其它治理单元无法企及的优势,县域一边直接联系着上级单位,另一边又可以与当地百姓密切接触和直接沟通,便可及时发现治理范围内存在的各种问题,并采取切实可行的针对性管理措施,监督其落到实处。
在乡村振兴的大背景下,推进县域城乡融合发展显得尤为重要。县域作为连接城市与乡村的桥梁,其融合发展不仅能够促进资源共享、优势互补,还能有效推动农村经济转型升级,实现城乡共同繁荣,对于全面提升乡村发展质量具有深远意义。
县域是连接城市和乡村、统筹乡村振兴与城镇化建设的重要支点角色,也是寻求城乡发展新突破的关键着手点。在我国基层治理框架体系当中,县域属于执行各类法规、政策的有效行政单元,且与其他级别的行政单元相比较,县域可谓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其也因为自身船小好调头的优势,展现出很强的灵活性,同时又不失稳定性和完整性,在执行效率和执行效果方面均较为理想。除此之外,在政策衔接和反馈方面,以县域为切入点,也为各项政策的统筹整合和协同推进提供了诸多便利条件,而且更容易评估政策执行过程中的实际效果,及时发现问题,便于动态调整和整体优化既有政策。以县域为核心来推进城乡融合发展,逐步打破妨碍城乡要素自由流动和平等交换的壁垒,有效实现新型城镇化和乡村振兴的良性互动,对于促进城乡高质量融合与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在乡村振兴的大背景下,推进县域城乡融合发展成为了当下发展的重要课题。为实现这一目标,我们必须采取有效措施,促进城乡资源共享、优化产业布局、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以此激发县域经济活力,助力乡村振兴,实现城乡之间的和谐共融与可持续发展。
调整空间布局,提升空间规划的科学性与合理性。科学合理的空间规划是推动城乡融合发展的首要前提,也是保证城乡融合发展计划顺利实施的基础要素,空间规划越合理越有助于实现整体效益的提升。基于此,建议相关主体可率先在县域内破除城乡二元结构,秉承规划先行的原则,坚持县域城乡一体设计、多规合一、功能互补,逐步拓展空间布局范畴,将农田、生态、村落以及城镇建设全部纳入其中,打造独具特色的田园乡村与现代城镇,同时从空间布局上将乡村和城镇资源利用以及战略规划内容紧密衔接到一起,在同步推进经济发展的同时,提高人居环境舒适度,实现县、乡、村功能衔接互补的发展格局,进而实现提升县域整体能级的目标。
创新农民与土地之间的关系,打牢县域城乡融合发展的基础。处理好农民和土地的关系是县域城乡融合发展的根本。农民和土地之间的关系不仅会影响到城乡融合发展战略规划的实施效果,甚至会在某种程度上影响到社会生产与进步。众所周知,我国最开始的乡村改革便针对农民和土地二者之间的关系做出了创新调整,也正是这种特殊的土地征购制度支撑了中国城镇化进程,为中国工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从这一角度而言,推动县域城乡融合发展的过程中,相关主体还是需要重点关注农民和土地这两大核心要素,并结合实际需求来妥善处理和规划好农民和土地之间的关系,从制度或者措施层面来适度予以创新和改革,让更多种经营形式出现在城乡融合发展领域当中,并展现出该有的功能和价值。
以市场为导向,优化城乡资源配置。在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市场决定资源配置是市场经济的一般规律。推进县域城乡融合发展必须要遵循这一市场经济发展规律,始终坚持以市场为导向,充分发挥市场在城乡融合发展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其一,创新体制机制内容,逐步清除掉城乡要素平等高效交换和流通的各种阻碍要素,彻底破除掉双向流动的制度壁垒,打通县域城乡融合发展的制度性渠道。其二,深化要素市场化配置创新与改革力度,根据不同要素属性和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来做好分类施策、循序渐进,切实推动各类要素可以在更大规模、更广范围里进行可持续流动,全面提高县域内要素协同配置效率。其三,纵观现阶段城乡融合发展现状及趋势,城市资本、技术、人才下乡从事农业乡村资源开发和乡村产业发展的现象越来越明显,人才、资金、土地等要素在城乡间的双向自由流动,其中乡村向城市流动的规模和程度远远大于城市要素流向乡村的规模和程度,相关主体必须要充分认识到这一点,并且就其流动方寸进行精准掌控,确保流入要素价值得到更高程度的展现和应用,尤其在人才利用方面更需要做到针对性调整,确保人尽其用。其四,紧紧扭住“人、地、钱”三个关节点,致力于破除以土地为主的乡村资源大量闲置和低水平利用制度瓶颈、营造城市人下乡和农民工返乡创业就业的良好制度环境、健全社会资本入乡和金融支农的引导制度,有序引导人才到乡村、资金到乡村,让乡村土地资源得到充分开发利用。
着眼解决供给不均问题,推进设施融合。近些年伴随着城镇化进程的持续加快以及乡村振兴的深入落实,城市和乡村之间的发展差距逐步缩减,居民福利也呈现出显著的趋同化和一体化形式。但回归到现实层面,城乡之间基础供给不均衡的问题依然存在,从城市和乡村基础设施来看,覆盖面和管护水平差异依然很大,比如城市在水、电、路、气、讯和快递物流等方面都较为完善,在城市里生活的居民日常生活十分便利,但乡村则不然,乡村基础设施短板依旧明显,乡村居民并不能享受到城市那般便利的生活条件。再比如,城市管护机制较为完善,但乡村基础设施普遍存在“重建设,轻管护”现象。还有,从城乡基本公共服务来看,资源分布总体呈现“城挤、乡弱、村空”的现状。城乡社会保障水平差距大,乡村社会保障标准较城市整体偏低,同等档次的低保、特困救助,乡村比城市普遍偏低。基于此,相关主体必须要针对城乡发展现状,从基础供给层面逐步打破效率递减、结构失衡的双重瓶颈,积极致力于缩小基础设施“硬差距”,加快填补公共服务“软落差”,从而不断提高城乡基础设施完备度和公共服务便利度。
就我国城乡融合发展趋势而言,以县域为载体,推动城乡融合高质量、可持续发展是必然要求。县域作为城市和乡村二者之间的有效衔接,其不仅拥有着城市所具备的技术、资源优势,而且可与乡村保持直接紧密的沟通互动,由县域着手来推动城乡融合发展可谓事半功倍。在现阶段推动县域城乡融合发展的过程中,相关主体必须要坚持将城镇化建设与扩大内需战略相结合,挖掘县城和乡村的内在市场潜力,以县域发展推动乡村发展,推动县域小循环与国内大循环相互嵌套,助力构建新发展格局。除此之外,其必须要遵循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原则,随时做好创新与改革准备工作,确保及时有效妥善处理好各种问题,确保城乡融合发展的可持续性。(作者:吕婕,中共天津市静海区委党校讲师,研究方向:党建,马克思主义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