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乡村作为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其丰富的文化遗产不仅是民族记忆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推动乡村经济社会发展的独特资源。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实施,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成为了实现乡村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在现代化进程中,乡村传统文化面临着诸多挑战,要积极探索构建有效的传统文化保护与传承机制,以实现文化与经济的和谐共生。
强化政策导向,引导公众参与。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为传统文化保护提供了政策层面的支持和引导。管理部门通过制定相关政策,鼓励和支持乡村地区保护和传承传统文化,增强了乡村居民对传统文化价值的认识和文化自觉,政策导向不仅为传统文化保护提供了法律和资金保障,也促进了乡村居民对本土文化的自豪感和归属感。相关管理部门在乡村振兴战略中明确提出了对传统文化保护的重视,通过设立专项基金、税收优惠等措施为传统文化的保护提供资金支持。乡村振兴战略强调文化自信的培养,鼓励乡村居民积极参与到传统文化的保护中来。
开展文化教育,引导传承文化。教育是传统文化传承的重要途径。乡村振兴战略通过加强乡村教育,普及传统文化知识,培养乡村青少年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为传统文化的传承打下坚实的基础。在实践中,很多学校教育中加入传统文化课程,通过系统的教育让青少年了解和学习传统文化,培养乡村居民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传承意识。通过社区教育和组织各种文化活动让乡村居民在日常生活中接触和体验传统文化,增强乡村居民对传统文化的感知和认识。很多地方重视传统文化传承人的培养,通过设立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制度,支持和鼓励传统艺人传授技艺,确保传统文化得以代代相传。
发展文化产业,推动文化创新。乡村振兴战略通过发展文化产业,推动传统文化与现代产业的融合,实现传统文化的创新发展。很多地方发展以传统文化为主题的乡村旅游,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乡村品牌,吸引游客体验乡村文化,提升乡村的知名度和吸引力。通过将传统工艺与现代设计相结合,开发具有传统文化元素的现代产品,如家居用品、服饰等,拓宽传统文化的传播途径,提高传统文化的市场价值。此台,通过利用数字技术创新传统文化的传播方式,让传统文化以更加生动、直观的形式呈现给公众,提高传统文化的传播效率和影响力。
尊重与保护原则。在乡村振兴背景下,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应遵循尊重与保护的原则。乡村文化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和民族特色,保护和传承传统文化必须尊重其多样性。在乡村振兴过程中,应避免一刀切的做法,而是要根据各地的实际情况,制定符合当地文化特色的保护和传承策略。传统文化的保护不仅是对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更重要的是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原真性是指保持文化原有的形式和内涵,避免在传承过程中出现文化变异或文化同质化现象。文化生态平衡是指在保护和传承传统文化的同时,也要考虑到乡村社会的整体发展,避免因过度商业化或现代化而破坏文化生态。应寻求文化保护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平衡点,实现可持续发展。
活态传承原则。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不应仅仅停留在博物馆式的保存,而应是一种活态的、动态的传承。在乡村振兴中,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应与现代生活相结合,使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焕发新的活力。例如,将传统手工艺与现代设计理念相结合,创造出符合现代审美和需求的产品。传统文化的传承并不意味着一成不变,而是要在传承的基础上进行创新。通过创新,可以使传统文化更加符合现代社会的需求,增强其生命力和吸引力。活态传承需要社区和民众的广泛参与。通过组织各种文化活动让乡村居民参与到传统文化的传承中来,同时也让更多人了解和欣赏传统文化。
可持续发展原则。乡村振兴背景下的传统文化保护与传承应遵循可持续发展的原则,确保传统文化的长期保护和传承。在制定传统文化保护与传承的规划时,既要有长远的眼光,考虑文化传承的长期目标,也要有切实可行的短期行动计划,确保文化传承工作的连续性和有效性。在乡村振兴中,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不应仅仅追求经济效益,而应兼顾文化效益。在发展文化产业、推动文化创新的同时,要确保不破坏传统文化的原真性和完整性。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需要政府、社区、企业、专家学者以及广大民众的共同参与。通过建立多方参与的合作机制,形成保护与传承的合力,实现合作共赢。
加强法规建设,提供政策支持。政策和法规是传统文化保护与传承的基石。政府应当出台一系列扶持政策,为传统文化的保护提供法律依据和政策支持。要制定具体的扶持政策,探索税收优惠、资金补贴、土地使用优惠等,鼓励和引导社会力量参与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要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明确传统文化保护的责任主体,规范文化传承活动,确保文化传承的合法性和有序性。要建立监督机制,确保政策和法规得到有效执行,对违反规定的行为进行处罚,保护传统文化不受侵害。
鼓励社区参与,发动广大民众。乡村社区和民众是传统文化传承的直接参与者和受益者。激发社区和民众的参与热情,对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至关重要。可以通过社区会议、文化活动等形式提高社区成员对传统文化保护的认识,动员乡村居民参与到文化传承的实践中。要鼓励民众通过各种方式参与文化传承,开展学习传统技艺、参与传统节日庆典、捐赠文物等活动。对于实践而言,要确保社区和民众能从文化传承中获得实际利益,通过发展文化旅游增加收入,提升乡村居民的生活质量。
注重教育普及,创新文化教育。教育是传统文化传承的重要途径。通过教育普及,可以培养下一代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传承意识。要在学校课程中加入传统文化内容,让学生从小接触和了解传统文化,培养乡村居民的兴趣和爱好。可以为有志于从事传统文化传承的青年提供专业培训,通过开展传统手工艺、民间艺术培训提高乡村居民的专业技能,可以通过社区教育、文化讲座等形式向乡村居民普及传统文化知识,提高乡村居民的文化素养。
发展文化产业,实现双赢目标。文化产业化是传统文化传承的有效途径。通过市场机制,可以将传统文化转化为经济价值,增强其自我发展的能力。要探索开发与传统文化相关的产品,通过工艺品、纪念品、文化体验服务等创造经济效益,满足市场需求,增加文化传承的经济动力。要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品牌,提升传统文化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吸引更多的关注和投资。要加强对文化市场的监管,防止过度商业化对传统文化造成伤害,确保文化传承的健康发展。
注重科技应用,探索创新发展。科技是乡村地区传统文化传承的重要工具。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可以提高传统文化传承的效率和效果。要利用数字化技术,对传统文化进行记录和保存,建立传统文化数据库,便于研究和教育使用。要利用互联网和社交媒体,扩大传统文化的传播范围,提高其影响力。此外,要结合现代设计理念和技术手段,对传统文化进行创新应用,比如说,可以探索将传统图案应用于现代产品设计,提高传统文化的现代感和吸引力。
在乡村振兴的背景下,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不仅关乎文化自身的延续,也是乡村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构建一个全面、有效的传统文化保护与传承机制,需要多方面的努力和协调。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不仅是对历史的尊重,更是对未来的投资。在乡村振兴背景下,通过政策支持、社区参与、教育普及、产业发展和科技创新等多维度创新,有助于构建文化传承的科学体系。未来要通过持续的努力和创新,能够实现传统文化的可持续发展,为乡村振兴注入不竭的动力,让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光彩。
作者:郑臣,福建师范大学文化旅游与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