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战略目标,并将数字乡村建设视为关键策略。为此,《数字乡村建设指南1.0》和《数字乡村发展行动计划(2022-2025年)》等政策文件均明确指出了其重要性,并着重强调了提升乡村居民数字素养的紧迫性和必要性。作为数字乡村建设的直接参与者,乡村居民的数字素养与技能是推动数字乡村实现内生增长的核心要素。2021年10月,中央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委员会发布《提升全民数字素养与技能行动纲要》提出,大力提升乡村居民的数字技能,以适应数字化时代的发展趋势,并助力数字乡村的建设进程。
为了全面提升乡村居民的数字素养和数字技能水平,一方面要继续完善优化数字乡村建设与发展的基础设施和相关政策,为数字乡村的深入发展提供坚实的支撑和保障。另一方面,还需要从以下几个关键点着手:
在推进数字乡村建设进程中,始终坚持“政府主导、多部门协同、全社会参与、共建共享”的发展原则,积极构建政府、学校、社会与村民等多方参与的协同模式。首先,政府统筹各项资源和政策,在充分考虑到我国农村数字鸿沟问题的差异性和复杂性后,遵循因地制宜、因时制宜的策略,有针对性地制定并实施数字素养教育计划。其次,各地的科研机构、企业等各部门积极响应。科研机构发挥其技术研究和创新的优势,为乡村居民提供先进且实用的数字技术培训和指导,企业发挥其市场优势和资源整合能力,提供必要的数字化产品和服务,助力乡村数字基础设施的完善。
此外,社区组织、教育机构等社会团体也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通过举办各类数字技能培训班、数字科普活动、网络安全教育等方式普及数字知识,激发乡村居民对数字技术的兴趣与热情。充分发挥基层驻村干部等群体的引领作用,同时结合家庭代际间的数字反哺以及数字应用的适老化、无障碍优化改造等方式,动员全社会力量共同参与形成合力,有效弥合乡村数字素养鸿沟,实现全面、均衡的社会发展。
乡村数字人才是数字乡村建设的关键因素,也是乡村数字素养教育的重要推动者和实践者。针对当前乡村数字人才的结构性失衡问题,亟需深化改革,从供给侧发力,寻求有效的解决策略。
首先,制定全面的乡村数字化人才培养计划。充分考虑不同农民群体的特点和需求,科学设计培训内容,确保既有针对性又具普遍性。例如推行银龄科普行动、开展乡村妇女数字素养教育与技能培训、实施乡村基层干部的数字素养提升工程等。同时,还应合理规划课程的实施方法与途径,在尊重农民群体差异的基础上,推动课程的系统化、层级式建设,以实现培训效果的持续性和深入性。
其次,完善乡村数字化人才发展政策。为了吸引和留住优秀的数字化人才,通过优化人才引进机制、建立评价和激励机制以及建立数字化人才库等措施,促进城乡间人才的双向流动。同时,通过引雁归巢计划,吸引优秀乡村青年返乡创业,鼓励留乡居民创新发展,通过激发创新精神和创业热情,使其成为推动乡村数字化的主力军。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构建终身数字学习体系。数字素养教育应全面融入乡村中小学教育教学中,并延伸至普通高校与职业院校,破解人才培育的时空限制,构建终身数字学习体系。通过深化校企合作,促进产教融合,积极推进乡村数字素养教育平台建设,并设立实训基地,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学徒制,从而实现“产、学、研、用”的深度融合。同时,强化监测调查和评估评价工作,以构建一个集培训、学习、体验、考核、学习成果认定等于一体的全流程教育体系。通过系统性的布局,实现乡村数字人才培育的良性生态。
乡村数字素养教育呈现出阶段性、持续性和发展不平衡性等特点。为了切实提升乡村数字素养的培育效果,必须加强数字素养培育工作的横向融合与纵向贯通,开展阶段性培训与持续性培训相结合,确保培育工作的全面性和连贯性。在推动乡村数字素养教育走向规范化和系统化的同时,促进乡村整体的智能化升级与转型,实现跨越式发展。(菏泽学院人文与新闻传播学院 王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