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近些年,以大数据、人工智能为代表的先进数字化技术类型正在以强劲势头涌入到高校人才教育与培养工作当中,并且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和改变着高校人才培育的理念,推动着高校人才培育体系的深化变革。特别是在乡村振兴战略的大背景下,数字化人才不仅是推动农业现代化、提升乡村经济发展水平的关键因素,更是为乡村发展注入智慧力量的重要源泉。通过系统培养数字化人才,将先进的技术和理念引入乡村,助力乡村实现产业升级和可持续发展。这不仅有助于缩小城乡差距,更能为乡村带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因此,培养数字化人才,已成为我们时代的重要使命,为乡村振兴注入源源不断的智慧力量。
数字化人才是具备信息通信技术专业技能和其他补充技能的人才,他们在大数据、互联网+、人工智能、智能制造等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具体来说,数字化人才应具备以下几个方面的特征和能力:首先是专业技能。数字化人才首先需要具备扎实的信息通信技术专业技能,包括数据收集、处理和分析等能力。他们应能够熟练运用各种数字技术和工具,以高效地解决工作中的问题。其次是业务思维。数字化人才应具备业务思维,这意味着他们能够深入理解企业的业务模式,并根据企业的业务特征,利用先进的技术推动企业业务模式的变革和创新。再者是客户思维。数字化人才应站在客户的角度思考问题,理解并满足客户的需求。他们需要具备市场洞察能力,以便更好地为客户提供个性化的产品和服务。此外是综合技术能力。数字化人才不仅局限于某种特定技术,而应尽可能地掌握更多的知识和技能,成为π型人才。这种综合技术能力使他们能够灵活应对各种复杂的工作场景和挑战。最后是团队协作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数字化人才应具备良好的团队协作能力,能够与不同领域的人才有效合作,共同推动企业的发展。同时,由于数字技术更新换代很快,他们还应具备自主学习能力,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和技能,以适应不断变化的市场需求和技术环境。数字化人才是一种复合型人才,他们在推动数字经济发展和企业数字化转型过程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在乡村振兴的时代背景下,培养数字化人才对于乡村振兴具有深远的意义,它不仅关系到农村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还影响到城乡融合发展和国家竞争力的提升。第一,落实以人为本理念,以创新带动发展。通过推广信息技术和数字化技术,提高农民的数字素养与技能,从而提升农村劳动力整体素质,适应现代化农业发展需求。这有助于加强农村地区人力资本积累,推动农村“产学研用”各环节的实施,为乡村振兴注入创新动力和活力。第二,强化人才引领,推动乡村产业转型升级。乡村数字产业的发展将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新一代数字技术要素逐步渗透进农业产业,破解农业生产瓶颈与技术壁垒,降低农业生产成本,加快传统农业向精细化农业的转变。同时,数字技术人才不断为农村地区引入新思维、新手段和新模式,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的融合,推进乡村产业的数字化发展。第三,发展数字治理,优化基层组织管理效率。将“数治”纳入与自治、法治、德治平行的基层治理体系,提升基层组织的数字化治理能力。这离不开高素质的数字技术人才,他们将为乡村治理提供有力的人才保障和技术支持。第四,促进城乡融合发展。随着数字化人才的涌现和培养,城乡之间的差距可能会逐渐缩小。数字化人才可以将先进的科技和管理经验带到乡村地区,推动城乡之间的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实现城乡融合发展。第五,提升国家竞争力。在全球化的背景下,数字化人才的培养对于提升国家的整体竞争力和国际地位具有重要意义。拥有大量高素质的数字化人才将有助于国家在数字经济、智能制造等领域取得领先地位。
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推进,高校在数字化人才培养方面的作用日益凸显。为了适应这一时代背景,高校需积极调整教育策略,专注于培养掌握现代信息技术、能够适应并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数字化人才,以此助力乡村振兴事业。
优化课程设置,强化信息技术教育。在乡村振兴的大背景下,高校肩负着为乡村发展输送人才的重要使命。为了培养具备现代信息技术能力的数字化人才,高校必须优化课程设置,强化信息技术教育,以适应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需求,推动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实施。首先,构建完善的课程体系。要设置基础课程,确保学生掌握基本的计算机知识和网络技能,这包括计算机基础、操作系统、网络基础等课程,为学生打下坚实的信息技术基础。要设置专业课程,针对数字化人才的需求,开设数据结构与算法、数据库管理、软件开发、大数据分析等专业课程,提升学生的专业技能。要设置交叉学科课程,鼓励学生选修与信息技术相关的交叉学科课程,如电子商务、数字营销等,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其次,设置融入乡村振兴元素的课程。要开设农业信息化技术、智能农业等课程,让学生了解现代信息技术在农业领域的应用。要开设乡村治理与信息技术融合课程,通过案例分析、实践操作等方式,探讨信息技术在乡村治理中的作用和价值。最后,注重课程更新与前沿性。一方面,要跟踪技术动态。定期更新课程内容,确保教学与最新的信息技术发展保持同步。另一方面,要邀请行业专家讲座。邀请信息技术领域的专家进行讲座或开设短期课程,让学生了解行业前沿动态。高校通过优化课程设置,强化信息技术教育,为乡村振兴培养具备专业技能和创新精神的数字化人才。
加强实践教学,提升学生实际操作能力。在乡村振兴的背景下,高校需加强实践教学环节,着重提升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通过实践教学,学生能够更好地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操作技能,为乡村的数字化转型贡献自己的力量,进而推动乡村振兴的实现。为此,第一,建立实践教学体系。要根据专业特点和乡村振兴的实际需求,制定详细的实践教学计划,明确实践教学的目标、内容、方法和评价标准。要在课程设置中,提高实践教学的学分和课时比例,确保学生有足够的时间进行实践操作。第二,加强校内实践教学设施建设。要投入资金,建设或升级计算机实验室、网络实验室等,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实践环境。要模拟真实场景,在校内建立模拟乡村治理、农业现代化等真实场景的实训基地,让学生在模拟环境中进行实践操作。第三,开展校企合作,拓宽实践渠道。要与企业合作建立校外实训基地,为学生提供真实的职业环境,进行实习实训。邀请企业中的专业人士担任学生导师,指导学生进行实践操作,增强学生的职业技能。第四,丰富实践教学形式。要开展项目化教学,以项目为载体,让学生在完成项目的过程中掌握实践技能,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并定期举办各类技能竞赛,激发学生的实践兴趣,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第五,完善实践教学评价体系。采用教师评价、学生自评、互评以及企业评价相结合的多元评价方式,全面评价学生的实践成果。根据评价结果,及时调整实践教学计划和内容,以满足乡村振兴对数字化人才的需求。高校通过加强实践教学,提升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为乡村振兴培养更多具备实践经验的数字化人才。
推动产学研合作,培养应用型人才。在乡村振兴的大背景下,高校积极推动产学研合作显得尤为重要。通过产学研深度融合,可以有效培养具备实践经验和创新能力的应用型人才,以满足乡村对数字化人才的需求,进而推动乡村振兴战略的顺利实施。第一,建立产学研合作平台。高校要与企业共同建立校企合作中心,作为产学研合作的具体执行机构。这样的中心可以促进高校与企业在科研、教学、实习实训等方面的深度合作。高校要提供研究资源和人才,企业提供实际工作环境和市场需求信息,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第二,开展科研项目合作。高校与企业可以联合申报国家和地方的科研项目,共同进行技术研发和创新。针对乡村振兴中遇到的技术难题,高校与企业可以合作进行攻关,推动科研成果的转化和应用。第三,加强人才培养与交流。根据企业的实际需求,高校可以定制化培养数字化人才,开设相关课程,并提供实习实训机会。鼓励高校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同时也邀请企业专家到高校进行讲座或授课,实现人才和知识的双向交流。第四,推动成果转化。要建立完善的技术转移机制,将高校的科研成果转化为实际生产力,服务于乡村振兴。鼓励高校师生利用科研成果进行创业,通过孵化器和加速器等项目,推动科技成果的产业化。第五,政策支持与激励。政府应出台相关政策,鼓励和支持高校与企业的产学研合作,如提供税收优惠、资金扶持等。高校和企业也应建立相应的激励机制,如设立奖学金、创新基金等,鼓励师生和企业员工积极参与产学研合作,培养更多适应乡村振兴需求的数字化应用型人才。
在乡村振兴的伟大征程中,数字化人才的培养显得尤为重要。他们不仅是现代信息技术的掌握者,更是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关键力量。通过优化课程设置、加强实践教学、推动产学研合作等多元培养策略,努力锻造了一支既懂技术又懂乡村的数字化人才队伍。他们的存在,不仅为乡村带来了先进的信息技术,更注入了创新的思维和智慧的力量。我们相信,在这些数字化人才的助力下,乡村振兴的步伐将更加坚定,未来的乡村将更加美好、繁荣。(作者:冯洁茹,湖北汽车工业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