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民族要振兴,乡村必振兴。推进数字化乡村建设是乡村振兴的重要举措,而乡村振兴人才是数字化发展的基石,尤其是外语人才可以为乡村振兴带来国际视野,促进交流,可以为乡村振兴注入更多力量。
数字化乡村振兴是一种利用数字化、网络化和智能化技术来推动乡村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和组织振兴的战略。它将数字化技术应用于农业生产、农民生活和乡村经济社会发展中,通过变革农业生产方式、乡村治理形式,进一步加快推进农业数字化升级、农村现代化进步、农民高素质发展,最终实现农业信息化、乡村城镇化、农民职业化。在数字化乡村振兴的过程中,需要遵循乡村和信息化发展规律,以全面振兴为根本目标,统筹推进乡村基础设施、数据资源、产业发展、经济新业态、绿色乡村、公共服务和网络扶贫等各领域信息化建设,全面提升乡村振兴的质量和水平。因此,数字化乡村振兴是乡村振兴的一种重要路径和战略方向,也是建设数字中国的一项重要内容。
而外语人才培养是指通过系统的教育和实践,培养具备扎实外语语言能力、跨文化交际能力和相关专业知识的人才。这种培养旨在使学生掌握一门或多门外语,并能够在国际交流中熟练运用,同时具备一定的专业素养和综合素质。通常来说,外语人才培养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语言基础。注重学生对外语基础语言知识的掌握,如语音、语法、词汇等。通过课堂教学、语言实践和自主学习等方式,提高学生的外语水平。二是文化知识。培养学生深入了解目标语言国家的文化、历史、社会习俗等,以增强其跨文化交际能力。三是实践能力。注重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写作能力、翻译能力等实践能力的培养。通过实践活动,如模拟商务谈判、外交场合模拟等,提高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四是专业素养。根据专业需求,培养学生掌握相关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如商务外语、法律外语等,使学生具备在特定领域内运用外语的能力。外语人才培养的目标是培养具备国际化视野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人才,以满足全球化背景下对外语人才的需求。这种培养方式不仅注重学生的语言能力,还注重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职业发展,旨在为社会培养高素质的外语人才。
在当今全球化的时代,外语人才培养显得尤为重要。随着国际交流的日益频繁和经济的全球化发展,具备外语能力的人才在各行各业都受到欢迎。在数字化乡村建设中,加强外语人才培养,提高外语人才的质量和数量,对于促进乡村振兴具有重要的意义。第一,有助于开展国际化交流与合作。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发展,乡村的振兴不再局限于本地或国内。外语人才的培养有助于乡村与国际接轨,引进国际先进的农业技术、管理经验和资本投资,从而加速乡村的经济发展。第二,有助于开展跨境电商与国际贸易。数字化技术使得农产品和乡村特色产品能够通过电商平台销往全球。掌握外语的人才能够更有效地进行产品推广、谈判和客户服务,打破地域限制,拓宽市场。第三,有助于开展旅游与文化推广。外语人才能够更好地向国际游客介绍乡村的文化、历史和风俗,提升乡村旅游的吸引力,进而促进乡村旅游业的繁荣。第四,有助于引进国际教育资源。通过外语人才,乡村可以接触到更多的国际教育资源和培训项目,提升本地居民的教育水平和技能。第五,有助于提升乡村形象。在国际舞台上,外语人才可以帮助乡村更好地展示自身的发展成就和特色,增强国际社会对乡村发展的认可和支持。第六,有助于技术引进与创新。掌握外语的技术人员能够更直接地与国际科技界交流,引进先进的农业技术和数字化解决方案,提升乡村的农业现代化水平。因此,在数字化乡村建设中,加强外语人才培养具有深远的意义,它不仅有助于乡村的国际化发展,还能为乡村经济、文化、教育和科技等多个领域注入新的活力。
在数字化乡村建设的进程中,外语人才的培养显得尤为重要。为了更好地融入全球化趋势,提升乡村的国际竞争力,我们必须积极探索加强外语人才培养的有效路径,从而为数字化乡村的长远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深化乡村振兴理念要求。首先,应在教学目标的设定中全面融入中国乡村振兴的内涵,使高校学生充分理解乡村振兴的国家战略、深刻认识乡村振兴关系到每一个外语专业学生,在培养乡村振兴人才的过程中,融入服务乡村的培养理念;其次在教学模式的创新中,把乡村产业融入到外语专业的培养实践中,在教学中共同体验乡村振兴的价值理念;最后,在教学知识体系构建中,融入乡村产业、生态、文化等内容,培养爱乡村、懂农业,并且愿意为乡村振兴贡献自己一份力量,扎根于乡村振兴的外语专业人才。
创新高校外语教学模式。高校应该积极创新人才培养模式,首先,应因地制宜,制定定向培养计划,针对本地区乡村振兴战略需求,对于有意向为乡村振兴贡献自己力量的学生进行专项培养。在此类学生的培养模式上,以实际、实用的角度出发培养专门为乡村振兴服务的外语专业人才。在人才培养方式方面,要实施学分制与非学分制,开设专业培训讲座等方式。其次,在课程设置上将外语、文化和乡村产业相结合,除传统语言专业课程外,可设置多元化的乡村产业、乡村文化等多元化的课程。在传统课程授课过程中与短期实践活动相结合,制定符合数字化乡村振兴的定向培养计划。利用当地优势,与其他地区进行合作交流,进一步提高外语专业人才培养课程的质量。同时结合本土化农业资源的优势,设置针对性的课程体系,比如增加本地特色农产品、乡村旅游或乡村文化的特色翻译实践课程,针对本地乡村振兴的战略重点,增强服务乡村振兴的有效性,同时也拓宽了外语专业学生的知识积累和发展道路。再者,在教学考评环节,合理设置理论知识与实践经验相结合的考评方式,摒弃传统的单一教学考评方式,避免学生重理论轻实践,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综合能力。最后,支持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创新创业。加快发展众创空间,依托大学生创业园、国家农业科技园、创业孵化基地等,为高校毕业生搭建低成本、全方位、专业化创新创业平台。外语专业学生培养,要依托双创基地,开展相关的职业能力翻译大赛和创业创新大赛,让学生在各大竞赛中独立锻炼创新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鼓励引导学生投身于乡村建设。
构建交叉学科知识体系。教育部、财政部及发改委联合印发《关于高等学校加快双一流建设的指导意见》中指出,应促进学科交叉融合,加强急需学科专业人才培养。在数字化乡村振兴背景下,调整学科体系,打破传统学科的壁垒,根据乡村振兴的发展需求设置新兴交叉学科,才能培养符合国家乡村振兴战略需求的复合型人才。例如商务英语学生的培养,可以有效参与农产品的翻译、农产品的贸易交流等工作。学科交叉融合意味着所学课程更深入。这也符合经济社会发展对高层次创新型、复合型、应用型人才的迫切需求。在数字化乡村振兴的背景下,根据当地乡村振兴的发展要素,可以构建外语+文化、外语+旅游等交叉学科,将外语专业与美学专业、旅游管理等传统专业相融合,引导师生从不同角度学习传统专业外语知识,审视问题,拥有更加开阔的思维,为乡村振兴注入新的人才动能。
构建“政府+高校+乡村”的实践人才培养机制。政府、高校和乡村要形成三方联动机制。乡村振兴战略融入高校外语专业人才的培养中,不仅仅需要高校教学方面的改革,更需要地方政府的支持。一方面地方政府应从政策倾斜、资金资助以及实践平台等方面支持高校和乡村协同开展人才的培养。各地乡村企业对于人才的质量、人才的学历、结构类型等方面的需求各不相同,地方政府应该根据乡村振兴的不同地区以及不同阶段,引导高校和乡村进行实时的交流,组织构建政府、高校和农业合作社、乡村集体经济、乡村企业之间培养合作交流机制,发挥桥梁作用,加强双方之间的沟通,助力人才针对性的培养。另一方面,高校可以面对社会进行社会人员扩招或自主招生的形式,对农业合作社、乡村集体经济或乡村振兴企业的工作人员开放办学,可以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模式,给非学历教育人员传授简单实用的外语交流的基础知识,通过高校与企业协同合作的方式,为外语专业探索新型的人才培养机制,为智力振兴贡献高校力量,共同推进乡村人才振兴。
数字化乡村振兴是我国实现现代化的重要任务,是全国人民都有责任参与贡献的事业。乡村振兴,关键在人,作为人才培养的摇篮—高校而言,更应该抓住此次的机遇与挑战,探究人才培养的合适路径,迎合国家政策,遵循国家战略,为数字化乡村振兴培养更多高质量的人才。而外语专业人才的培养更显得尤其重要,对于乡村产业升级、乡村旅游及国外市场拓展等核心需求有重要助力。因此高校外语专业人才培养应结合新型培养目标,积极深入乡村理念,创新培养模式,构建多元化的知识体系,致力于培养融通中外的复合型人才,为数字化乡村振兴献策献力。
(马东黎,湖北汽车工业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