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在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伟大进程中,人才培养显得尤为重要。乡村的振兴,离不开一支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高素质人才队伍。高校作为乡村振兴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其学生管理工作同样需要与时俱进,紧密围绕乡村振兴人才培养的目标进行创新。通过针对性调整学生管理方案,构建符合乡村发展需求的人才培养体系,加强学生管理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高校能够源源不断地为乡村输送优秀人才,引导从高校毕业的学生积极主动投入到乡村振兴事业当中去,从而助力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实施,为振兴乡村贡献出青春的力量。
人才是最活跃、最关键、起决定性作用的核心影响因素,乡村振兴伟大目标的落实需要强有力的人才资源投入与支持,只有人才到位,乡村振兴目标才能逐一实现。现阶段,我国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过程中,人才属于短板中的短板,特别是欠缺懂技术、有文化、会管理、善经营的实用型人才。但是伴随着乡村经济的发展,乡村对于人才的衡量标准也发生了一系列变化。其需要的不再是单一性人才,而是呈现出越来越显著的“大人才”特征。以学前教育专业人才为例,当前乡村领域对于学前教育专业人才的引进要求与之前相比有了很大程度的提升,其不再单一关注和考核专业能力,而是会从全方面、多角度来评价学前教育专业人才的综合素养,诸如会结合学前教育专业人才的职业态度、发展规划、认知理念、是否有长期留在乡村任教的意愿等等考量其是否与乡村振兴需求相匹配。虽然乡村的确需要有优质学前教育专业人才的加入,以推动学前教育的可持续发展,但其也会有既定的人才衡量标准,只有符合标准的学前教育专业人才才能够有资格进入到乡村学前教育领域当中来,当然乡村也会为这些符合资质的学前教育专业人才提供更好的成长与发展平台,让这些人才更充分地展现出自己的能力和价值。
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推进,乡村对人才的需求日益迫切。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摇篮,肩负着为乡村振兴输送合格人才的重大使命。然而,当前高校在学生管理和培养工作方面仍存在诸多不足,难以完全适应乡村振兴对人才的需求。因此,以乡村振兴人才培养为导向,高校亟需创新与优化学生管理和培养工作,探索更加符合乡村实际的人才培养模式,为乡村振兴提供坚实的人才支撑和智力保障。
发挥专业优势,培育高素质人才。目前,高校为迎合乡村振兴人才培养计划,已经陆续实施了多种人才培养渠道和方式,诸如“校园+田园”实践教育活动、体育文化卫生下乡村活动、“三农”领域基层人才培训活动等等,与乡村振兴人才目标紧密接轨。但是,这些活动的效果影响并不具备持久性,自然也无法从内心深处触动大学生的价值理念。基于此,高校可充分发挥出自己的专业优势,继续加大对乡村振兴人才培养的扶持力度。诸如,师范类专业可专门结合乡村振兴人才需求来针对性培养免费乡村教师,由该师范专业毕业的学生可指定乡村学校去教书育人。医学类专业可结合乡村康养、康复护理等新需求来培养专门的乡村全科医生与护理人才。旅游类专业可根据乡村文旅发展需求来培养专业乡村导游以及相关旅游人才,毕业后投身于乡村旅游事业发展当中。经济类专业可致力于为乡村培养既懂经济同时又懂管理的复合型人才。除此之外,高校在专业教育教学工作当中,还需要针对性搭配职业生涯类课程,为学生提供专业的职业生涯规划与指导,让学生们认识到自己的职业规划与国家社会发展的紧密关联性,要做到将小我融入到大我当中,努力为国家乡村振兴事业出力。
更新管理理念,细化管理标准。以乡村振兴人才培养为导向,高校必须要主动更新学生管理理念,结合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现状,深入了解当前乡村振兴所需要的人才类型以及具体衡量标准,进而来重新审视修订人才培养目标。高校应立足自身优势条件,从更全方位获取相关信息,在更短的时间内寻找到人才培养目标与乡村振兴战略的契合点,以此作为切入点来进一步强化人才培养统筹规划,针对性培养学生知农爱农情怀,切实提高学生强农兴农的本领,培养和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此外,高校还需要结合新的学生管理理念来进一步调整和细化具体管理标准,同步关注和重视起学生的学习管理、知识管理、实践技能管理以及思想道德管理等一系列管理任务,并结合不同的管理任务来制定出针对性的管理计划。举例说明:在学习管理方面,高校应将乡村振兴的相关内容融入到课程学习规划、知识层次规划以及职业生涯规划当中。而在实践技能管理方面,高校应该根据乡村振兴对人才的具体需求来制定出不同阶段的实践规划方案,以需求为导向来培养和提升学生的实践技能水平,以便未来学生更充分地投入到乡村振兴工作当中去。还有,在思想道理管理方面,高校应立足乡村振兴战略的实际落实程度来制定与之相适配的思想道德教育体系,确保学生思想道德、价值理念与乡村振兴发展需求的紧密衔接,避免因为思想层面的错位而影响到乡村振兴进程。
创新管理方式,传承耕读精神。高校在开展学生管理工作的过程中要认识到现在大学生群体的共性特征和与个性特征,要正视其中的新需求和新变化来进一步创新与优化对学生管理的具体形式,以前瞻视角来制定新型学生管理形式,并且尝试将具体形式和乡村振兴战略内容紧密结合到一起。举例说明:高校可以搭建一系列交流互动平台,诸如校园网站、校园论坛、微博、微信等,在管理者、教师以及学生三者之间构建起一套无障碍交流机制,在这些交流互动平台上面,大家可以尽情发挥自己对于乡村振兴人才培养的想法和建议,如有必要,学校可就平台上一些热点话题或者内容召开座谈会,鼓励教师和学生积极参与。还有,在实际管理工作当中,高校需要下意识去渗透和培养学生的耕读精神,为学生们营造出浓厚的耕读氛围,将凡民俊秀皆入学,天下大利必归农的思想意识慢慢渗透到大学生群体的认知体系当中,以耕读精神来重新塑造大学生的价值体系,让大学生们全心全意投入到乡村这一片广大的空间里,尽情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与专业才干,以实际行动证明自己的社会价值,不辜负家长、学校以及社会对自己的培育和付出。
创建联结机制,紧密联合乡村本土人才。既然是要培育乡村振兴人才,那么就必须要了解清楚乡村振兴到底需要什么样的人才,建议高校可以积极与各级乡村主管单位建立起联系,诚意邀请当前乡村领域中的一些优质本土人才加入到高校乡村振兴人才培育工作当中,与这些乡村本土人才一起来拟定乡村振兴人才培育方式,让这些乡村本人人才来到校园里来为广大师生群体讲授现在的乡村风貌、乡村的发展前景以及乡村振兴对人才的迫切需求。关于创建高校与乡村本土人才的联合机制,高校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着手:一是要充分利用自身优势,辅助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与乡村各主体联手来深入挖掘乡村本土人才的潜能,并加快统筹自身优势资源来进一步优化乡村本土人才培育机制,依托学校的科研资源优势以及“三农”教学优势,派遣专业人才深入到乡村当中,为乡村本土人才进行专业培训,给他们讲授最新理论知识和应用技能,助力乡村本土人才能够更快速地适应乡村振兴发展节奏。二是在日常学生教育与管理工作中,要下意识做好“三农”人才储备工作,鼓励相关专业毕业生返乡创业就业,根据自身实际发展情况来构建“三农”人才返乡创业就业交流与支持平台,并结合自身实际能力来为返乡创业的毕业生提供相应的支持和帮助,有高校作为后盾,毕业生投身乡村振兴建设事业的热情也会更高涨。还有,如果现实条件允许,高校不妨尝试开设一些特定专业专门服务于乡村振兴,以人才定向培养模式或者公费教育等方式来吸引学生填报,为乡村振兴事业供给提供人才可持续补给力量。
综上所述,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持续推进,高校在乡村人才培养方面的责任愈加重大。本文以乡村振兴人才培养为目标,深入探讨了学生管理理论的更新与工作方法的创新。通过构建与乡村振兴相适应的人才培养体系,加强学生管理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我们不仅能够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社会适应能力,更能够为乡村的全面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因此,高校要继续深化与乡村社区、企业的合作,不断完善人才培养机制,制定更具针对性的乡村振兴人才培育举措,竭尽全力去培养符合乡村振兴发展需求的综合性人才,确保教育成果与乡村需求精准对接,共同开创乡村振兴与高等教育协同发展的新篇章。(作者:黄侠,唐山工业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