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新时代背景下,乡村振兴战略正在逐步走深走实,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乡村文化振兴的根与魂,更是与乡村建设与发展命脉密切相连。伴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的深入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走向世界已然成为了一种必然趋势,而要想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顺利走向世界舞台,翻译是必经之路,也是决定其传播效果的核心要素与基础条件。恰当得体的翻译可以更精准地表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同时更充分体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宝贵价值与独特作用。立足乡村振兴视角,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翻译必须要做到引翻译“活水”,润乡村“沃土”,让世界见证生生不息的乡土文化。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凝聚着上下五千年中华民族文明历史,从哲学思想到文学艺术、从文字语言都风俗民情,要想将如此纷繁复杂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广到全世界,并保证翻译质量达到端正而不媚俗、高雅而不粗野、亲和而又不失趣味的标准,翻译工作的确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针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实际翻译工作,在技巧和策略使用方面需要坚持秉承守正创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原则,在保留和尊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髓基础之上进行合理恰当的翻译创新,竭尽全力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更好地推向全世界。
异化为主,归化为辅。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翻译技巧中,异化和归化是比较常见的翻译策略。关于异化和归化,二者是以源于和目的语来作为区分的,异化是以源语作为归宿,在翻译过程中会更加注重保留源语以及源语所包含的文化特色,强调的是源语的异质性,而归化则是以目的语作为归宿,以降低受众群体的阅读负荷为目的,更看重译文的流畅性。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翻译需求而言,异化和归化都会有所应用,但翻译人员需要认识到一个问题,即之所以要翻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其目的是为了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走出国门、走向世界,让全世界人民认识和了解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内容,但这种传播和推广是建立在平等、公平的基础原则之上的,并不存在文化的强弱之分,所以在翻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的过程中如何平衡好创新创造与守正固本的关系,其中分寸还需精准拿捏。当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翻译中所坚持的异化为主,归化为辅的翻译策略,其便是文化自信的重要体现形式。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广出去,既是促进世界文化交流与丰富世界文明内容的需要,也是彰显中华民族勇于担当文化使命与责任的需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翻译工作不可一味迎合,更不可削足适履,而是要在坚定文化自信的前提之下仔细揣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与意蕴,在尊重中西方文化差异的基础之上完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翻译任务。因此,需要将异化策略置于首位,保留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民族性和本土性,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尊严、有立场、有面子的走出去,以期让全世界更多的人认识、理解、认可和尊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跨文化阐释”翻译方式。翻译人员在翻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时要建立起跨文化思维意识,要提高自己在不同文化领域中的灵活切换能力,只有这样才能够更充分地保留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内容,也才能够保证被翻译之后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依然具备旺盛的生命力,能够触动受众的内心,走进受众的心里。跨文化阐释这种翻译方式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翻译需求有着高度适配性,跨文化阐释考虑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内涵意蕴方面的翻译需求,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决翻译人员的难题,即帮助翻译人员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层思想意识翻译出来,但这种跨文化阐释的翻译方式实际应用效果与翻译人员自身的综合素养有着非常紧密的关联性,其需要翻译人员具备深厚的传统文化素养,丰富的传统文化知识储备,同时需要翻译人员具备融会贯通和理解转化的能力,只有同时具备这些能力才能够更好地翻译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原来的思想意蕴。以屈原的《楚辞》翻译为例,《楚辞》中应用了大量的比兴象征手法,其借助使用该手法让原本客观存在的自然物象拥有了独特的情感功能和文化魅力,文章中文字、语言、自然、艺术以及情感紧密交织到一起,心与物的有机统一牢牢抓住了读者的心弦,使得读者迅速融入到了美好的意境当中。针对这样的经典古代文学作品翻译,翻译人员就需要深入了解作品所蕴含的核心思想,再结合翻译受众群体的阅读习惯和认知思维来进行灵活调整,从字面意义上升到言内之意,同时关注到其中词汇的多义性,确保文本翻译阐释的完整性和准确度。
统筹内外,兼顾因果。近些年,新媒体发展势头强劲,其不仅改变了传统媒体发展理念和发展模式,而且也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当下对外翻译的传播语境。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翻译工作当中,必须要秉承与时俱进的发展理念,充分认识和掌握当前传播语境的最新变化动态,做好内外统筹,全面考虑内外多种影响因素,在尊重和重视内外差异性的同时诉诸接近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翻译过程如何会直接影响到最终翻译结果,所以,从这一角度来讲,翻译过程可为因,翻译结果即为果,而检验最终翻译结果质量的核心群体则是翻译受众,通过翻译受众群体给出的反馈情况可以大概了解到最终翻译结果的质量。以此为导向,翻译人员在翻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过程中需要下足功夫,立足翻译任务本身,充分整合和利用各种资源与渠道,同时全力拓展和丰富传播手段,可高效利用起当前先进的新媒体技术、数字出版技术等,多管齐下完善和优化翻译过程,为获得高质量的翻译结果做铺垫。除此之外,负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翻译工作的专业翻译机构要承担起统筹责任,全方位收集和了解翻译受众群体的反馈情况,如有必要组织开展相应的调研活动,从中汲取经验教训,为后续翻译工作提供更充足的参考依据。
实事求是,灵活调整。关于具体的翻译技巧和方式有很多,翻译人员在翻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的过程中需要秉承实事求是的原则,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结合实际翻译需求来灵活调整和应用与之相对应的翻译方式。比如,使用增词法来翻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词法,即在翻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时适时适当增加一些外语词汇,使得翻译之后的句子更加流程完整,但要确保忠实于原文内容以及思想。一般情况下,翻译人员多会增加使用诸如动词、形容词、副词、名词等词汇,要会根据不同语言种类语法上的区别,选择性增添一些内容,或增添原文回答中省略掉的部分,或增添原文中省略到的词汇,或增添原文含蓄条件句字当中省略掉的部分等。再比如,与增词法相对应的是省略法,这也是翻译人员在翻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时经常使用的一种方式。这里所提到的省略法,省略的是原文中可有可无的内容,但判断内容可有可无的标准则是比较灵活的,针对不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判断标准不尽相同。一般翻译人员会从语法角度来进行考量,在实际翻译工作中考虑是否有可以省略掉的代词、连接词等,还有便是从修辞角度去审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品的内容,一些作品里会有反复出现的短语,如有必要,翻译人员会酌情做出省略处理。还有,重复法,为了进一步明确和强调,在翻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时会刻意去重复翻译,翻译人员可结合实际情况来决定是使用相同词汇还是使用同义词汇来达成重复效果。
综上所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世界文化大家族中的重要一员,不仅属于中国,也属于世界。中国有责任和义务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和推广到全世界,为世界文明和谐发展助力。近些年伴随着我国乡村振兴伟大战略目标的深化落实,与乡村相关的优秀传统文化资源得到了更深入的挖掘,这便在一定程度上更进一步充实了我国对外文化交流的内容,将这些起源于乡村的传统文化推向全世界,可以让全世界人民从更全面、更立体、更客观地角度认识和了解中华文明,也可以进一步提升国际影响和美育度。在此过程中,翻译工作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借助更成熟的翻译技巧和更高效的翻译策略,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更精准恰当的翻译,主动承担起全新国际发展形势下的文化传承与社会服务使命、担当,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世界文明搭建起重要桥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更深度参与和融入到世界文明体系当中,让全世界各国人民都看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与中华民族不屈的奋斗精神。(作者:段丽珍,内蒙古财经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