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在新时代背景下,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对于推动我国农村地区的经济、文化和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摇篮,其劳动教育课程在培养学生劳动精神、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感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从乡村振兴的视角出发,探讨高校劳动教育课程的创新设计思路和方法,通过深入分析当前乡村振兴对高校劳动教育课程的新要求,把乡村振兴实践元素融入劳动教育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构建协同育人机制。通过将高校劳动教育与乡村振兴紧密结合,培养学生的劳动价值观、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为乡村振兴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撑。
高校劳动教育课程是在高等院校中开设的一门旨在培养学生劳动观念、劳动技能和劳动精神的课程。该课程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掌握基本的劳动技能,培养勤奋、创新、奉献的劳动精神。内容涵盖劳动理论、劳动技能、劳动实践等多个方面。在劳动理论方面,主要学习马克思主义劳动观、劳动价值论等,以帮助学生深刻理解劳动的本质和意义。在劳动技能方面,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如学习园艺、木工、缝纫等实用技能。而在劳动实践方面,通过组织学生参与校园绿化、环境整治、社会公益活动等,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劳动的价值和乐趣。高校劳动教育课程强调与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的有机融合,以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通过劳动教育,学生不仅可以学会基本的劳动技能,还能在团队协作中锻炼沟通能力、领导能力等,为未来的职业发展和社会生活打下坚实基础。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对高校劳动教育课程提出了新要求。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弘扬劳动精神与乡村文化。高校劳动教育课程需要更加注重弘扬劳动精神,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理解劳动的价值和意义。同时,应结合乡村文化,将农耕文明、乡土文化等融入课程,让学生在劳动中感受乡村的魅力和价值。二是培养实践能力与创新思维。乡村振兴需要具有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的人才。因此,高校劳动教育课程应加强实践环节,通过组织学生参与农业生产、农村环境整治等实践活动,提升学生的动手能力。同时,应鼓励学生发挥创新思维,在劳动中寻找新的机会和价值。三是深化产教融合与校地合作。乡村振兴需要高校与地方政府、企业等深度合作,共同推进人才培养和科技创新。高校劳动教育课程应加强与相关产业的融合,将课程内容与乡村振兴的实际需求相结合。加强与地方政府的沟通与合作,共同推进校地合作项目,为乡村振兴提供有力支持。四是注重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乡村振兴不仅是经济上的振兴,还包括社会、文化、生态等多方面的全面发展。因此,高校劳动教育课程应注重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让学生意识到自己在乡村振兴中的责任和使命。通过参与公益活动、志愿服务等方式,提升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奉献精神。
在乡村振兴的时代号召下,高校劳动教育课程亟需与时俱进。因此,要探讨如何创新设计高校劳动教育课程,以更好地服务于乡村振兴,培养出既有劳动精神又具备实践能力的新时代人才。
课程目标创新。在乡村振兴的视角下,高校劳动教育课程的目标应该与乡村振兴的战略目标相结合。首先,课程目标应增加对农业农村现代化、乡村文化传承与创新、乡村生态环境保护等方面的关注,引导学生理解和尊重乡村的价值,培养他们的乡村情怀和责任感。通过劳动教育,学生们可以深入到乡村中,了解乡村的现状和需求,从而树立起关爱乡村、奉献乡村的意识。只有当每个人都能够意识到自己的社会责任,乡村振兴才能够真正取得长足的进步。劳动教育课程可以通过实践活动和社区服务等形式,引导学生深入社会,感受社会的温暖与需要,从而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其次,课程目标应着重培养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通过参与乡村振兴的实践活动,提升学生的动手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团队协作能力。通过组织学生参与农村实践、技能培训等形式,培养他们的实际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只有在实践中,学生们才能够真正地掌握所学知识,形成自己的技能和方法,为将来的工作和生活打下坚实的基础。通过实践能力的培养,学生们不仅可以更好地适应乡村振兴的需要,也能够在实践中不断提升自己,成为乡村振兴的中流砥柱。最后,课程目标还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批判性思维,鼓励他们在面对乡村问题时,能够提出新的观点和解决方案,为乡村振兴贡献自己的力量。通过开展创新实践活动,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在劳动实践中,学生们可以结合乡村的需求,提出创新性的建议和方案,从而促进乡村振兴的发展。只有不断地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才能够为乡村振兴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
课程内容创新。乡村振兴是当前社会发展的重要课题,也是我国发展的一项战略重点。一方面,为了加深学生对乡村振兴的理解,课程内容应该贴近实际,引入丰富的案例和项目。通过紧密结合乡村振兴的多元需求,融入农业生产知识、乡村文化传承、生态环境保护等要素,构建具有时代性、地域性和实践性的课程体系。通过深入研究乡村社会、经济和文化的现状与发展趋势,学生可以更好地把握乡村振兴的内涵和方向,为未来做好准备。另一方面,要结合当地的自然资源和文化资源,通过引入现代农业科技、乡村规划设计、乡村旅游开发等前沿内容,开发具有地方特色的劳动教育课程,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让他们亲身体验乡村生活的魅力,培养具备跨界融合能力的新型劳动人才,为乡村振兴注入新的活力。比如,通过农耕文化体验,学生可以了解传统农耕文化的魅力与价值,感受耕耘与收获的喜悦;通过乡村手工艺制作,学生可以探索传统手工艺的技艺与智慧,体验创造的乐趣;通过乡村生态旅游,学生可以领略乡村的美景与风情,感受大自然的奇妙与神奇。这样设计的课程内容不仅能够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还能让他们更好地融入乡村社会,为乡村振兴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通过参与这些课程,学生将会在实践中获得成长和收获,同时也会为乡村振兴注入新的活力与希望。这样的教育模式不仅符合时代的需求,也将为我国乡村振兴事业注入新的动力和活力。
教学方法创新。乡村振兴视角下高校劳动教育课程创新,教学方法的创新同样关键。传统的教学方法往往侧重于理论讲授和单一的技能操作,缺乏与乡村振兴实际情境的结合,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因此,在教学方法上,高校劳动教育课程应积极探索创新路径。例如,一要采用项目制学习法。项目制学习是一种注重实践的教学方式,通过设计与乡村振兴相关的项目任务,让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通过参与真实项目的设计、实施和展示,培养学生的实际创造力和团队协作能力。通过让学生深入乡村,了解当地的发展需求和资源优势,设计符合实际情况的项目,如农业种植、乡村旅游开发等,让学生在实践中提升劳动技能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二要采用游戏化教学法。即通过将教学内容融入游戏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让学习过程更加轻松愉快。三要采用翻转课堂教学法。即颠覆传统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在课堂上进行讨论和实践,提高他们的问题解决能力和批判性思维。四要采用案例分析教学法。邀请乡村振兴领域的专家、企业家、乡村干部等走进课堂,分享他们的实践经验和成功案例,为学生提供更加真实、生动的学习内容。五要采用校企合作教学法。高校通过校企合作、产学研结合等模式,建立实践教学基地,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和平台。六是采用现代信息技术教学法。借助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如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等,打造沉浸式的学习环境,为学生创造更加丰富的劳动教育体验,让学生在模拟的乡村场景中体验劳动的乐趣和价值。通过虚拟现实技术,学生可以体验到不同劳动场景,增强对劳动的理解和尊重;通过增强现实技术,将虚拟元素融入真实环境中,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提升他们的劳动教育体验,提升他们的劳动技能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创新思维和团队协作精神,为他们未来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评价体系创新。乡村振兴视角下高校劳动教育课程创新,推动评价体系创新同样至关重要。传统的劳动教育课程评价体系往往过于注重理论知识的考核,忽视了实践技能、创新思维和社会责任感等方面的评价,与乡村振兴对人才的需求存在偏差。因此,高校需要创新劳动教育课程评价体系,以更全面地评估学生的学习成果。首先,要将实践技能和创新思维纳入评价体系,鼓励学生在实际操作中发挥创造力,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其次,要加强对学生的过程评价,关注学生的学习态度、团队合作精神和实践过程中的表现,以便更准确地反映学生的综合能力。最后,要与乡村振兴相关部门合作,引入外部评价标准,使评价结果更具针对性和实用性,为乡村振兴人才的选拔和培养提供有力支撑。通过推动评价体系的创新,高校劳动教育课程将更加贴近乡村振兴的实际需求,为培养具备实践能力、创新思维和社会责任感的新时代乡村振兴人才发挥重要作用。
总而言之,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实施,高校劳动教育课程在培养新时代乡村振兴人才中的重要作用愈发凸显。本文从乡村振兴的视角出发,探讨了高校劳动教育课程的创新设计思路与路径,旨在推动课程目标、内容、教学方法和评价体系的全面创新。通过深入分析当前乡村振兴对高校劳动教育课程的新要求,提出了融入乡村振兴实践元素、创新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构建协同育人机制等创新设计思路。这些思路旨在将高校劳动教育与乡村振兴紧密结合,培养学生的劳动价值观、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为乡村振兴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撑,推动高校劳动教育课程与乡村振兴的深度融合与发展。
(作者:黄佳淑,福建师范大学校团委;邹晓彧,福建师范大学海外教育学院)